秦腔現代劇《楷模村》 以初心燭照未來
是躺在昔日“農村楷模”的金字招牌下“等靠要”,還是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窮落後的家鄉面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秦腔現代劇《楷模村》在“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舞臺上亮相,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牽引著觀眾的價值思辨與審美愉悅。
老年人的固執,青年人的敢為人先,老觀念與新思想在新時代的楷模村碰撞;主人公周正矢志不移、不改變家鄉面貌絕不回頭的堅毅,深深打動著觀眾的心;信天遊、陜北説書、九曲大秧歌渲染出陜北特有的地域風情;激越慷慨的秦腔演繹著撼人心魄的紅色敘事……這部以陜西省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為原型創作的《楷模村》,甫一上演就受到觀眾的喜愛。演出現場,叫好聲、掌聲此起彼伏,專程前來觀演的業界專家也紛紛給予好評。
《楷模村》究竟有著怎樣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楷模村”,重溫這個陜北鄉村從“農村楷模”到“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的發展歷程。
楷模村
奮鬥精神代代傳
1943年,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轟轟烈烈的邊區大生産運動期間,陜甘寧邊區綏德地委的調查組來到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在調研中,調查組挖掘出勞動英雄劉玉厚的感人事跡,並指導全區開展“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的活動,大力推廣“郝家橋經驗”,把綏德地區大生産運動推向高潮。
1944年,綏德地委授予郝家橋村“農村楷模”稱號。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郝家橋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昔日楷模,今又楷模。幾十年來,在兩代人的不懈奮鬥中,郝家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曾經的“面朝黃土”到今天的“面朝産業”,實現了黨帶領基層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變遷。
為了將這個兩代人接續奮鬥、最終走上致富之路的真實故事呈現給更多的觀眾,再現這段熠熠生輝的紅色記憶和革命歷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以郝家橋村為原型,創排了秦腔現代劇《楷模村》。該劇先後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項目、陜西省委宣傳部重大文化精品項目、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重點選題項目。
有著80多年紅色革命歷史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是中國戲曲現代戲創作演出的開先河者。早在延安時期,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就創作演出了《血淚仇》《十二把鐮刀》《中國魂》《窮人恨》等打擊敵人、鼓舞軍民士氣的優秀戲曲現代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更是推出了一批謳歌黨、謳歌人民,宣傳社會主義好政策、改革開放豐碩成果的現實題材戲曲精品力作。此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新時代三部曲”《驕楊之戀》《楷模村》《生命的綠洲》的接連推出,充分彰顯了陜西文藝工作者意氣風發、昂揚奮進的新面貌,也推動陜西戲曲事業向更高的藝術境界不斷邁進。
正能量
精彩劇目受稱讚
隨著《楷模村》在陜北民歌《擁軍秧歌》歡快的旋律中謝幕,演出現場的音樂與喝彩聲此起彼伏,觀眾久久不願離去。
觀看演出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外聯部原主任朱佩君盛讚:“《楷模村》是一部散發著滿滿正能量、催人奮進的優秀藝術作品,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兩塊‘楷模’牌匾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共産黨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忘初心,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精神光芒。”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景俊美説:“《楷模村》聚焦最基層的鄉土社會,直面當地百姓對家國大義和集體利益的認知偏差,從一位先富起來的帶頭人的視角,展現了發生在陜北這塊紅色土地上的生動故事。該劇人物形象生動,既有核心人物的充分展現,又有群像的立體刻畫。文本樸實自然,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根性文脈。那句樸實的‘老百姓就是盼著過安穩日子呢’,道出了群眾的心聲。”
來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學的老師韓繼華表示:“該劇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民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的頑強拼搏,特別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不變初心。三位主演的表演格外精彩,青年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體現了西北最高秦腔學府的整體實力和風采。希望劇院多排多演這樣的好戲,也希望一些精品劇目能夠到南方來巡演,讓我們看到更多富有陜西特色的作品。”
專程前來觀看的陜西觀眾趙小紅説:“看到家鄉的秦腔就像聞到西安肉夾饃、羊肉泡饃香氣撲鼻的味道,非常親切。今晚在北京看到來自家鄉的秦腔,讓我的家鄉情懷得到滿足,感謝家鄉藝術家的精彩呈現。看到在黨的領導下家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感到由衷的自豪。”記者 柏樺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秦腔現代劇《楷模村》 以初心燭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