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耘波,再賦向海圖強新篇
藍色是海洋的顏色,是開放創新的底色。
廣州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全力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走在前列、當好示範”,為廣州向海圖強、描繪城市蔚藍“底色”深化了思路舉措。
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當有何種藍圖與作為?
向未來,亮出蔚藍“底色”
“我愛珠江好,天南接大洋。”從大江到大海,廣州一路向海,生生不息。
對這座山海之城來説,“千年商都”是孕育在藍色搖籃裏的——1000多年前,“廣州通海夷道”穿越90多個國家直抵亞丁灣和東非海岸,碧海雲帆、貨通萬國的盛景綿延14000公里航線;“敢飲頭啖湯”的廣州人是沐浴在藍色海風裏的——40多年前,“廣州魚”率先價格闖關,吸引各地的魚兒爭先恐後“遊”到廣州;南國明珠的向海之心是深植在藍色夢想裏的——海、港、城互動演進,集聚高端資源“強磁場”,加速奔赴“芯晨大海”……那藍色早已融入城市的底色和根基,歷兩千年而不衰,激勵一代代廣州人敢闖敢幹、踏浪而行。
歷史和實踐啟示我們,跳出廣州發展廣州,經略海洋是重要戰略選擇。
20多年前,浙江經濟發展還局限于陸域經濟,海洋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習近平同志剛到浙江工作不久,就提出富有遠見卓識的主張。“新世紀新階段浙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天地在哪?在海上!”向海圖強,就是揚長避短,發揮資源優勢,增強發展後勁;就是拓展新的空間,增強綜合實力;就是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
如今,全球城市的角力場已轉向海洋。新賽道上,上海、深圳、青島、廈門……一批“選手”躍躍欲試,廣州尚未佔據“身位優勢”。對標世界先進海洋城市,須有科技“利器”,掌握“藍色命脈”;須堅持陸海統籌,提升新興産業比重,佔領“藍色要地”;須提升治理效能,打破各種約束瓶頸,開發“藍色寶藏”。
向著未來,深描藍色這個“城市底色”。廣州向海圖強,時不我待!
向深藍,駛向浩渺海洋
負山帶海,風濤萬頃。廣州逐夢深藍,未來就在大洋深處。
創新和開放,正是這片深藍的內核。國外專家判斷,“世界正在進入藍色創新時代”。放眼全球,廣州如何挺進深藍,又怎樣全面擁抱海洋?
如何激活“藍色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000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位於黃埔區的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不僅見證了廣州城自古以來向海而生的千年繁華,更折射了廣州人血脈深處的“藍色基因”。面向大海,向更廣更深處挖掘廣州的“藍色基因”,不僅是為了繩其祖武、賡續傳統,更是為了激發赴海圖強的創新潛能,開闊兼收並蓄的開放胸襟,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在“歐洲最美客廳”威尼斯,小船貢多拉和古老建築裏,藏著歷經風雨更芬芳的“密碼”。不論世界如何變化,這顆“亞得裏亞海明珠”都自信地保持著深邃靜謐的神韻,令海洋文化之光熠熠生輝。在青島,中小學的海洋教育在全國數一數二,“藍色基因”深深植入下一代心中,大多數市民對大海的故事如數家珍。
廣州同樣擁有諸多海洋文明“標簽”。不論南海神廟、黃埔古港古村等文化史跡,還是鎮海樓故事、媽祖信俗等民間傳説,都可以成為廣州擦亮國際海洋文化名片的構成元素,賦予廣州人奔赴瀚海、講好海洋故事的力量。如何激活和重塑海洋城市的精神氣質,仍有待思考和探索。
怎樣鍛造“藍色力量”?
在高寒高壓、黑漆漆的深海“無人區”,電磁波達不到,衛星信號也達不到。沒有科技的“藍色力量”加持,無論如何也無法挺進深藍、開發藍色寶藏。“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面向經濟主戰場,應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青島堅持“向海問藥”,已跨越半個多世紀。這座經略海洋的先鋒之城,以“滴水穿石”之功聚集了全國1/3的海洋領域院士和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在海洋創新藥物領域,目前國際公認的16個上市新藥中,就有兩個來自中國“藍色藥庫”第一梯隊青島。
汲取青島樣本的經驗,廣州充分發揮人才、技術、平臺等疊加優勢,堅持“産業強海”,用好科技“藍色力量”,深挖産業“藍色至寶”,集聚“冷泉”等重大海洋創新平臺,深耕海洋能發電裝備、海洋牧場裝備製造等基礎性産業,做強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等優勢産業,培育海洋電子、“可燃冰”等新興和前沿産業,把海岸、海上、海面和海底的“科技興産”大文章做好。
何處開闢“藍色空間”?
對現代海洋城市來説,藍色空間就是舞臺。只有向海洋要資源、要效益,拓寬陸域、海域的“有形空間”,並且推動高品質國際合作,拓寬向海開放的“無形空間”,一座城市才能站在這個舞台中央。“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寧波港和舟山港資源,實現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是面向未來的必然趨勢。”2005年,習近平同志親自為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拉開序幕,為浙江開闢發展新天地打下關鍵基石。
“舟楫為輿馬,巨海化夷庚”。向東向南,一個最中國、最嶺南、最現代、最國際的“未來廣州”將一步步由陸到海、呼之欲出。以“有形空間”促“無形空間”,廣州就能把樞紐價值凸顯出來,把極點帶動效應發揮出來,把全球城市的國際范兒演繹出來。
一頭達海,一頭連江,廣州要繼續以制度為引領,深入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加強陸海聯動污染綜合治理,悟深讀透“山海經”,“順天時,量地利”,打通向海發展“最後一百米”,實現人與海洋的“雙向奔赴”。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廣州的蔚藍底色,因海而生、憑海而興。
縱目南眺、高張錦帆,只要眾心如城、躍浪爭先,廣州就一定能在逐夢深藍的新賽道上闖出一片天地!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耕海耘波,再賦向海圖強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