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祛濕清暑 安度三伏天

俗語説“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雖不屬於二十四節氣,但其鮮明的氣候特徵,對人們的生活作息及健康養生都有較大影響。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李敬孝介紹,今年夏季,三伏天長達40天,氣溫也很有可能突破歷史極值,提早進入一年中最難耐的“燒烤模式”。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背景下,必須早作準備,謹防中暑,避免被心腦血管疾病“偷襲”,尤其是以往就有冠心病、高血壓的高危人群,尤須提高警惕。

“伏”可避開盛暑酷熱

三伏時分恰為夏秋即將交接之際,金秋到來前,陰氣伏而欲出,陽氣降而未藏,陽氣熾盛蒸迫,陰氣藏伏蒸騰,暑濕並行。入伏後的天氣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氣候極為悶熱潮濕,堪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在這個時間段,人們要注重“伏”,即“隱伏藏匿”“宜伏不宜動”,減少戶外活動,躲避盛暑的酷熱。

“三伏”與“三暑”(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處暑)均代表高溫極端天氣。長夏濕盛,易於濕邪困脾,特別是在天氣炎熱時,人們喜歡喝冷飲、吃冰鎮西瓜等降溫解暑,殊不知寒涼之品極易敗傷脾胃之氣,進而引發胃脘滿悶、食欲不振、不思飲食、肢體困重、精神萎靡等症,即人們常説的“疰夏”“苦夏”。

同時,暑伏氣溫高,氣壓低,加之夏季雨水豐沛,空氣濕度大,機體蒸發散熱的能力相對薄弱,導致體溫調節障礙,而血液迴圈及新陳代謝明顯增強,致使心臟負擔加重,因而容易引起缺氧、心跳加快,導致胸悶、氣短、心悸、乏力和多汗等症。此時要遠離高溫環境,適度降低室內溫度。如果空調房溫度過低,雖感覺一時暢快舒爽,但因為溫差變化劇烈,則極易招致風寒外襲而患感冒、關節疼痛等。尤其是平素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氣溫驟冷、驟熱均會造成血管劇烈舒縮而催生或加重疾病。

伏天飲食需注重祛濕清暑

中醫養生講求“天人相應”,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在暑伏之際,當如“長夏應脾而養化”,以健脾祛濕為養生保健的總原則。若飲食起居過於貪涼嗜冷,則易戕伐陽氣,困遏水濕,後患無窮。因此暑伏養生,亦當注意養護陽氣,即所謂“春夏養陽”之意。同時,若失于調攝,貪涼涉水或汗出當風等,則易被風寒濕邪侵襲。因此起居環境應注意儘量保持空氣流通、乾燥,科學地使用風扇、空調,特別是汗出正盛或睡臥之中,要保護好腹部。不宜露宿,不可冷風直吹,以防寒濕進犯,耗損陽氣。此外,要保證充足睡眠,不宜熬夜或過勞,適度運動,以助益陽氣升發,祛邪除濕。

長夏主化,而脾主運化,旨在發揮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的作用,並參與水液代謝過程。暑伏時分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合理的飲食有助於祛濕健脾,顧護脾胃。而脾胃強健,則能夠更好地運化飲食水谷,從食物中汲取更多營養物質,最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首先要以清淡、易於消化為主,儘量不吃油膩、酒食等助熱生濕之物,以減輕胃腸負荷,減少消化不良、腹瀉等胃腸道疾病。而諸如薏苡仁、茯苓、芡實等健脾滲濕,赤小豆、荷葉、冬瓜等利水消腫,陳皮、山楂、豆蔻等理氣開胃,綠豆、蓮子心、苦瓜等清熱瀉火的食物,均宜於伏天進食。

由於夏日炎炎,汗出淋漓,傷津耗氣,故飲食上還可選用烏梅、山藥、白扁豆等,以生津止渴,補脾益氣。此外,苦夏時多汗,且往往食欲欠佳,宜採取多種形式補充水分,如伏天烹調注重以脾胃容易吸收的粥、湯為主,如綠豆湯、赤小豆湯、薏米山藥粥、冬瓜蓮子粥等均可優選。也可自製一些有祛濕清暑、健脾開胃之效的飲品,如用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等熬製的酸梅湯;薄荷葉、蓮子心、西瓜翠衣等熱水沖泡的薄荷茶;豆蔻、陳皮、冰糖等熬煮的豆蔻水等,都有解渴與防病並舉的雙重功效。

雖然暑伏有著鮮明的季節性特點以及共性的養生原則,但中醫養生亦講求“因人制宜”,即不同的體質,又有不同的養生策略。若體質平和,寒熱不顯,則可選擇諸如茯苓、山藥、蓮子、芡實一類性質相對平和的祛濕健脾的藥材和食物。如平素身熱、面紅、目赤、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幹結的陽熱體質者,暑伏之時更應清解暑熱,可適當選用綠豆、苦瓜、金銀花、雞骨草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等物。如平時手足不溫、畏寒喜臥、疲乏倦怠的虛寒體質者,暑伏中更要顧護陽氣,宜適用生薑、花椒、陳皮、豆蔻等溫化寒濕、健脾和胃之類。

冬病夏治用好“三伏貼”

冬季天寒地坼,陰寒氣盛,加之人體若素有陽虛內寒之證,則易出現一些好發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風濕痹證、慢性腹瀉等。而在暑伏時節,虛寒證的誘發因素少、症狀相對較輕,且自然界陽熱氣盛,有利於扶正祛邪,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特別是暑伏時人體經脈氣血運作旺盛,汗孔打開,此時運用眾所週知的“三伏貼”,對體表經絡、穴位敷貼用藥,既能促使藥物直接滲透吸納,又能通過經絡貫通運作,使藥物直達病所,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用效應,因而受到公眾的廣泛青睞。

李敬孝介紹,“三伏貼”的選材主要有白芥子、元胡、細辛等,再根據臨床疾病特點配伍和加減,如呼吸道疾病常配用散寒止咳的麻黃、幹姜;消化道疾病佐以溫中理氣的丁香、豆蔻;風濕關節類疾病配用溫經止痛的川烏、草烏等。通常在每一伏的第一天開始敷貼,可幫助患者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及改善臟腑功能,提早築牢健康的“基石”。但需要注意的是,“三伏貼”並非人人適用,不可過於神化。對於陽熱體質或熱性疾病而言,濫用“三伏貼”無異於火上澆油,所以要理性對待,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祛濕清暑 安度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