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聽!音樂裏的中國

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演出近百場

“音樂裏的中國,好美!”讓觀眾發出感慨的,是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音樂廳演出的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汲古》《酒歌》《墨戲》《山水》等9部作品中,民族樂器輪番登場,數字技術融合書法、國畫等元素,構築多元交融的光影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沉浸式享受。

觀眾表示,《海上生民樂》顛覆了他們對民樂演出的傳統印象,民樂的更多可能性被打開,民樂不僅是古老的,更是現代的、世界的。

《海上生民樂》的創作和演出,是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持續進行民樂傳承創新的成果。今年6月,10家優秀民族樂團亮相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等主辦的第十屆華樂論壇,上海民族樂團名列其中。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海上生民樂》藝術總監羅小慈説:“民樂是中國人的音樂母語,民樂表達情感的深度與廣度,取決於我們運用音樂語言的方式,很高興能夠通過駐場演出與更多觀眾分享我們對當代民樂的理解。”

在《墨戲》中,古箏演奏配合中國舞的水袖身姿,剛柔並濟,虛實相生,展現書法藝術行雲流水的音韻美、律動美和線條美,讓人沉浸在水墨世界中。多媒體畫面選自《蘭亭集序》,琴音流轉,筆墨揮灑。

《山水》的背景畫面取材自上海博物館藏品——元代畫家錢選的《浮玉山居圖》。畫卷緩緩展開,或山勢峻峭,或雲霧繚繞,箜篌、阮、笙、箏等7種樂器悠然入畫,遨遊于群山霧影之間,古意盎然,與觀眾共赴山水之約。

樂曲《蜂飛》則融合了二胡、韶琴、阮、笙與打擊樂,5名演奏家分別獨奏,重奏環節則將5種樂器聲音融為一體,呈現野蜂飛舞的效果。

有觀眾形容:“我聽見了水的柔美、火的熱烈、山的靈秀、墨的灑脫、酒的狂放……當代國樂的包容性之強,每次傾聽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都會油然而生。”對此,羅小慈説:“熱愛、敬畏、守正、創新,有這樣的信念,民族音樂會更有長久的生命力。”

自2021年10月首演以來,《海上生民樂》已完成3輪駐演。首輪演出時,《海上生民樂》與上海音樂廳戶外墻體秀聯動,建築、光影、國樂的現代化融合,讓觀眾感到驚喜。7月7日至8月5日,《海上生民樂》在上海音樂廳開啟第四輪30場演出,即將完成100場演出場次。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聽!音樂裏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