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央視帶火非遺珍寶 盛唐遺韻工尺譜

《非遺裏的中國》陜西篇火遍全網

樂譜在音樂創作、傳承和美育環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兩日,中央電視總臺播出的紀錄片《非遺裏的中國》陜西篇,專門邀請到西安鼓樂泰斗趙庚臣先生之子趙筱民先生,為大家演示並介紹了中國古代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尺(chě)譜。令流轉千年,似天書般的記譜方式通過央視再度被帶火出圈。

用獨特的記譜方式來記錄音樂的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樂譜被民間樂師輾轉續抄,音樂也得以代代相傳。如天書一般的樂譜,留給現代人的遺存有世代相傳的手抄本,也有傳承人歷經千年時光的口傳心授了然於心的音符。趙筱民傳承西安鼓樂超過半個世紀,在《非遺裏的中國》節目裏,通過他的專業講解和幽默故事,不僅能領略中國農耕時代獨特的文化記憶,還能感受到工尺譜在民間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生趣。

“袖裏有乾坤”,央視主持人龍洋驚嘆工尺譜不僅可以準確記錄音樂,同時也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徒弟們過去常常將藏于袖內的小抄“袖譜”用於日常溫習和記誦。她覺得,工尺譜的發明不僅能讓音樂可以準確地被記錄下來,幫助作曲家將音樂思想傳承下去,還能讓演奏者準確地演繹作曲家所要表達的音樂。

工尺譜不僅是技藝的千年積累,更是中國音樂靈魂的千年傳承。趙筱民告訴記者:“就像方言的傳承需要地域文化的依託一樣,樂譜傳遞也承載著音樂文化的記憶和歷史。通過這個節目,我們可以了解到過去的音樂風格、曲目以及演奏技巧等資訊。這些古老而珍貴的記譜記錄著過去音樂家們的智慧與創造力,同時也為今天的音樂家提供了靈感和借鑒。通過特定符號和標記來記錄音高、節奏等資訊,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於音樂的理解與表達方式。因此,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記譜法不僅有助於保存古代音樂遺産,也有助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裏的中國》作為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紀錄片,通過記錄和呈現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盡顯于熒屏。這幾日《非遺裏的中國》陜西篇火遍全網,中國歌劇舞劇院攜手西安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在節目中共同還原了唐代音樂舞蹈的璀璨,更帶火了大眾甚少了解的工尺譜,觀眾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對於華夏文明綿延不衰的重要意義。

《非遺裏的中國》開篇就是陜西特色文化,其中西安文化的精粹部分尤為引人入勝,在各地觀眾中引起了巨大反響,頻頻衝上熱搜,有觀眾在網路上留言:“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在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中國非遺的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每個人的責任與使命。工尺譜不僅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産,更是人們對信仰的傳承。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點亮這盞燈,將這種信念傳遞出去。”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央視帶火非遺珍寶 盛唐遺韻工尺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