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指尖上的詩和遠方
“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日即事》詩中這樣描寫剪紙。據史料記載,在漢、唐時期,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人們在節日期間會用彩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等,貼在亮窗上、墻上。貼在窗上的稱為“窗花”,貼在門上的稱為“門簽”,用於喜事的稱為“喜花”。
從黃土高原的隴東到西邊的敦煌,從隴南、天水、甘南,再到定西,人們把自己內心的嚮往剪成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圖案。剪紙藝術,不正是指尖上的詩和遠方嗎?
隨著對傳統文化包括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剪紙藝術逐步大放光彩,更有一些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比如慶陽剪紙和定西剪紙,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還有許多縣市的剪紙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慶陽剪紙: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慶陽剪紙,既揭示了農耕文明的奧秘,又承傳著遠古時代的資訊。
一些剪紙專家認為,慶陽剪紙主要呈現出四大特徵。獨特審美特徵:在慶陽剪紙中,不求真實,更善於誇張,對物象進行不斷的變形,看上去似像非像;同時線條簡單明瞭,講究隨心達意。比如,剪紙《回娘家》中的毛驢兒,只有三條腿。其實這是一種獨特的審美特徵,類似文學和繪畫的某些表現手法。
原始圖騰特徵:如“人頭魚”“神魚瓶”“娃娃魚”都是以魚、龍、蛇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符號。比如“壽花”,既有鹿頭紋樣,又有樹木的形態。
“化石”特徵:慶陽剪紙既揭示了遠古文化的奧秘,又承傳著遠古文化的資訊,是不可多得的遠古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寧縣的《八卦娃娃》,“八卦娃娃”雙手舉禾黍,頭頂太陽和蛛網般的八卦,象徵太陽,崇尚生命,是原始社會炎帝部落太陽崇拜的遺存。
哲學特徵:中國古代哲學主要以陰陽而相互衍生為內容。而慶陽剪紙,至今仍攜帶陰陽符號。鎮原剪紙中的《抓髻娃娃》,一手捧雞、一手捧魚,或一手捧雞、一手捧兔,用雞、兔或魚象徵日月、天地的哲學觀念。
慶陽剪紙基本上分前垣和山川兩大流派。前垣派造型講究工整對稱,線條細膩流暢,內涵以歷史傳統和生活裝飾圖案為藝術源流,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味較濃。而山川派造型古老,剪法粗放,內容上沿襲了原始圖騰的紋飾圖樣,從氣質情感美學上更受人們的重視。
慶陽剪紙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人們生産勞動和農村窯洞居住特點而産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飽滿、造型誇張、線條大氣簡練、原始古拙。
剪紙在慶陽,如同五穀雜糧一樣必不可少,哪有人住,哪就有紙剪的花。窗戶、門扇、窯壁、炕圍則成了婦女展現手藝的美術天地。這些剪紙源於生活、講究情趣,是傳承生産生活習俗的結晶,是人們美化生活、抒發情感的精神依託。
張銳利,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慶陽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從小就喜歡畫畫、剪紙,從事剪紙藝術創作已有20多年。張銳利的剪紙作品題材廣泛,風格鮮明,將傳統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既樸實純真,又充滿著浪漫與抒情,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縣級剪紙專業展覽,先後30余次獲獎。
慶陽剪紙寄託了美好的希望,不僅是慶陽民俗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展示,更蘊藏著直率、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定西剪紙:散發鄉土氣息的“民歌”
定西,又稱“隴中”。這裡地處西北高原,屬於周秦故地,關隴咽喉,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悠久的文化通過多種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定西剪紙藝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真實地再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就像一首質樸動人的“民歌”,清新、活潑、健康、富於創造性。
定西剪紙傳承久遠,種類繁多,文化底蘊深厚。定西剪紙表現內容主要以花卉藝術、飛禽走獸等作為裝飾圖案,題材多以文學戲曲人物和歷史神話為主,長期以來被廣泛應用於喪葬嫁娶、節慶風俗、裝飾美化等日常生活中。從作品本身來説,定西剪紙作品線條粗獷,造型獨特。窗花、板簾子、春葉、遮面是定西剪紙中具有代表性的類型,繼承了綺麗壯美的傳統文化精髓,糅合了隴中旱垣廣袤深厚的文化元素,既有天真渾樸之民間傳統剪紙之神韻,又有俊逸瀟灑之現代繪畫藝術之靈妙。
民俗學家認為,定西剪紙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為研究定西及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充分的依據。作品主要是用以營造紅火景象,兆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喜慶如意的民俗風情,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定西剪紙尤其在逢年過節、喜慶吉祥的日子中最為常見。當地至今仍然保持著過春節、娶媳嫁女等重要日子裏剪窗花、貼窗花的傳統習俗。
近年來,定西剪紙非遺傳承人不斷創新,將定西剪紙的製作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使定西剪紙形成鮮明的風格,同時也被打上時代風尚的元素,更加吸引當下人群的注意力。
2008年,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分別命名定西市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中華剪紙藝術傳承基地”和“中華剪紙藝術創作基地”;2014年,定西剪紙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付忠民,定西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本人近年創作的《古絲綢之路全圖》長卷,長23.38米、寬0.52米,除卷名外,主體部分一紙到底、無一拼接,演繹了絲綢之路古道全貌,一城一景,各具風采。
內涵豐富的禮縣剪紙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鏤空藝術,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在隴南禮縣,剪紙曾經是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
禮縣民間剪紙非常豐富,從畫面內容來看,有流傳久遠的歷史事件、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説、婦孺皆知的戲曲人物、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現實生活的寫照等,可謂包羅萬象。禮縣民間剪紙常用的題材,多數不僅體現事物或生活現象的本身,而且通過特定形象及其形象間的組合,孕育深刻內涵。如較為普遍的魚、蓮配偶形紋樣,魚戲蓮、蓮生子等,其表現目的並非自然界花鳥草蟲的寫照,而是體現和歌頌人類生命繁衍的重大主題。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由此就産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圓、尖、方、缺、線”五個字,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説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在構圖上,禮縣剪紙不同於其他剪紙,它重在表現三維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造型誇張,同時又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剪紙,作為一種歷久彌新的古老藝術,善於將不同空間、時間的物象進行組合,通過一種誇張和變形的手法來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進而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準。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往往也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品再加工的。
線條明快的清水剪紙
天水市清水縣古稱上邽,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山西南麓。清水縣與陜西寶雞毗鄰;南臨渭水,與天水市麥積區為界,分別與秦安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接壤,素有“隴上要衝,關中屏障”之稱。這裡曾是農業民族與牧業民族文化的交融點,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為清水剪紙的産生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清水剪紙既擁有不同地域剪紙的共性,又具備本地域的獨特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手法簡潔、線條明快,有著強烈的鄉土氣息。清水縣有“剪紙三傑”,即王永蘭、成熙斌、陳進錄,他們三人的剪紙,都獲得過國家民間剪紙大獎,被稱為“剪刀上行走的藝術家”。此外,還有很多喜愛剪紙的婦女,默默地奮鬥在各自的藝術道路上。
清水剪紙類型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美化室內環境的窗花、墻花、頂棚花等;二是烘托喜慶氣氛的喜花、禮花、供花、燈花等;三是專做刺繡底樣的鞋花、肚兜花、枕頭花等;四是民俗活動中使用的祈雨青蛙剪紙等;五是廟宇用的染色剪紙彩挂箋等。
清水剪紙的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花鳥蟲魚、走獸、吉祥圖案等。內容多樣、風格淳樸、千姿百態、意趣盎然的剪紙作品,既充分表現了藝人的氣質、情操,又反映了清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據清水一些出土文物考證,清水民間剪紙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民俗禮儀中用途廣泛。
清水民間剪紙經過世代傳承,製作工具、材料等也隨之不斷改進、昇華,由原來的單一剪制發展到現在的剪、刻結合。剪法主要有“陽剪”和“陰剪”,線條以鋸齒紋、月牙紋、弧線、直線為主。剪紙材料由原來的絹、布、紙發展到現在的宣紙、蠟光紙、金銀紙等。剪紙作品由隨意性發展到今天的主題性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水剪紙藝人在繼承傳統剪紙藝術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開始追求新的藝術境界。新的剪紙作品有人物、花鳥、風景、戲劇臉譜等,這些作品主題鮮明,耐人尋味,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如今,人們不僅將剪紙用於裝飾廳屋,還將剪紙作品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更引人注目的是剪紙已經進入了藝術收藏家的視野。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剪紙,指尖上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