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考古新發現與唐代文化研究的新議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7月18日,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北大學共同舉辦的“考古新發現與唐代文化研究的新議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華書局、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國家圖書館《文獻》雜誌編輯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誌社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大會開幕式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主持,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先後致辭,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程章燦教授和陜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拜根興教授以及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杜曉勤教授進行了專家致辭。

隨後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徐瑋向與會專家介紹了長安出土的柳公權撰書墓誌的基本情況,並説明瞭該項發掘對厘清馮翊嚴氏家族譜係及其與河東柳氏的姻親關係等問題的重要意義。

西北大學李浩教授通過對《嚴公貺墓誌》《盧淑墓誌》的細緻考察,進一步闡釋了嚴氏父子在中唐奉天之難、平定劉辟之亂中的作用,細化了相關人物的生平經歷和相互交遊。他還考證了柳宗元為嚴公貺撰《送嚴公貺下第歸興元覲省詩序》的時間,並指出嚴震家族與權德輿家族、柳公權家族、唐款家族通過聯姻建立起的社會關係網。這個研究案例展示了考古新發現多角度深化發掘的可能性,對史料溯源、史事互證與史實挖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參考。

南京大學徐興無教授結合柳公權書法,探討了唐楷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並重新闡釋了“顏筋柳骨”的書寫特徵和美學特色。

文物出版社原總編葛承雍教授運用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公佈的唐代槨壁石屏風畫,印證了唐詩所載的仕女手持金絲鳥籠的真實狀況,為理解“圖像證史”“以詩證史”的細節提供了重要案例,並指出傳統文學敘事轉化為空間圖像敘事是探索學術前沿的重要途徑。

浙江大學胡可先教授介紹了運用詩人墓誌與傳世文獻進行對比研究的成果,並結合典型案例指出墓誌在記載詩人政治浮沉、讀書治學、思想變化、科舉生活、宗教生活、文學成就等方面重要的史料價值。

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從《雁塔題名》中蔡京與李商隱的同題之作出發,以小見大地探討了二者與令狐家族的關係變遷,以及李商隱在大中年間政治態度之細節。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李明副院長介紹了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北周墓葬——大野貞家族墓園,並根據出土的李貞碑指出《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的多處缺誤。

中華書局朱兆虎編審以“慵”字為例,探討了將墓誌碑刻、傳世文獻、敦煌寫本結合進行墓誌體例整理的新思考。

另外,諸位專家針對考古新發現使用的新方法、新視角、新探索,引發了與會學者的熱切關注。在西北大學郝潤華教授主持的第二場開放討論中,20多位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繼續就考古新發現在證史補史、文獻補充、文學研究等領域中的功能、流散墓誌的有效利用、新材料的研究方法、石刻文獻的整理編撰出版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考古新發現與唐代文化研究的新議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