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子全推廣炒制“絕技”

“都勻毛尖名聲響,五湖四海有茶香。敬客一杯農家茶,幸福生活萬年長……”張子全唱起布依山歌,歌聲在都勻螺螄殼的茶園裏響山應水,連綿不絕。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捆綁申報的中國15個省44個項目,其中就有貴州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對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子全來説,沒有什麼比這更開心的了,他相信自此以後,都勻毛尖茶的聲名會更加響亮。“今後,我的山歌又多了這項內容。”張子全的喜悅溢於言表。

2023年都勻毛尖春茶開採節,張子全儼然成了“明星人物”,他一齣現,就吸引了直播達人、茶商以及好奇的人們,大家都想看看這位12歲就與茶葉結緣的非遺傳承人的現場炒制風采。張子全的面前是一口用精雕木板架撐起的大鐵鍋,氣定神閒的他把炒制都勻毛尖茶的過程一一再現,抖音、快手等平臺將這一過程傳播出去,一時間引來數十萬粉絲圍觀。“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我們貴州手工茶人的榮耀。”這個春天,張子全迎來了高光時刻。

張子全與茶相伴40餘年,鐵鍋、土灶、柴火和他的那雙手,成了他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注腳。“都勻毛尖茶的品質,取決於炒制時的溫度控制,我的這雙手,既是檢查鍋溫的‘溫度計’,也是翻炒茶葉的‘鍋鏟’,還是給茶葉做造型的工具。”張子全一邊翻炒茶青一邊舉著手説,炒茶的第一步是殺青。6.6萬個芽頭才能得到1斤茶青,手工採茶芽頭能確保勻整無破碎。去除茶葉中的青草味,此時鍋溫需達250攝氏度到300攝氏度。這麼高的溫度,對他而言成為一種平常。

機制茶葉能夠解決産量問題,但張子全始終對手工炒制情有獨鍾。張子全的這種執著,還在於手工炒制能為更多的鄉親解決就業問題,因為手工採茶、炒茶的每一個工序都需要人工,鄉親們參與進來,大家一起致富。張子全公益收徒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掌握都勻毛尖茶炒制技藝,採茶季節,慕名而來的學生成群結隊跑到螺螄殼山上他的茶葉生産基地學習炒制茶葉。

張子全的祖輩有種茶的習慣,自留地栽種著茶樹,那些茶樹的茶葉,陪伴張家度過了祖祖輩輩。清明節前,老茶樹發出綠油油的葉芽,老人把那些葉芽採摘回家,先晾上幾個時辰,再把葉芽放在炭灰裏翻滾幾下後放進砂罐裏,用柴火煮上半小時,屋子裏頓時滿溢茶香。出門幹活時喝一碗,幹活回家時乾一碗,有客人來敬一碗,喝大碗茶成了一種習慣。有時上坡幹活,老人會拎著茶壺到山上,喉嚨冒煙時一大碗茶湯灌下去,感覺暢快。

在茶香四溢的氛圍裏,12歲的張子全學會了用柴火和鐵鍋土灶炒制茶葉。張子全説,用鐵鍋炒出來的茶葉有茶毛毛,捲曲的樣子像魚鉤一樣,比起罐制茶的品相好看多了,有的人家還拿著手工炒制的茶葉到集市換錢貼補家用。從爺爺那一輩起,張家已熟練掌握手工炒制茶葉的方法,並且成為一門絕技傳給張子全的父親和張子全。一輩接著一輩,到了張子全這輩,就有了“傳承人”這個説法。

為了將毛尖茶製作技藝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張子全選擇在家裏專門從事都勻毛尖茶的種植和加工。老輩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琢磨,張子全探索出“高溫殺青、低溫揉捻、中溫提毫”的獨特加工手法,加上祖傳的杉樹枝燃火炒茶,張子全炒制出來的茶葉,色澤翠綠,外形勻整,香氣清嫩,回味甘甜。

在張子全的公司裏,有一面墻上的牌匾引人注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貴州民族制茶工藝大師、貴州省制茶能手、貴州省“優質文化推廣工作者”、貴州省茶星大使、都勻毛尖十佳匠心茶人、黔南好花紅文化人才等稱號,詮釋著這位樸實茶人勤奮和執著。對於“黔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都勻毛尖手工製作技藝客座教授”這個身份,張子全十分在意,他把課堂搬到茶山上,在茶園裏現身説法,在炒制車間裏逐項示範。“都勻毛尖茶炒制這個‘絕技’不能因為固守而失傳,應當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門‘絕技’,這樣都勻毛尖茶的名聲才會更加響亮。”

2007年,張子全聯合當地群眾,成立了都勻市擺忙十里茶香茶業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種茶、制茶,道路越走越寬。如今合作社擁有茶葉生産基地3000余畝,合作農戶茶園1820畝,年生産茶葉約8萬斤,形成了生態山地農業有機茶園。“茶葉+旅遊”的助力,讓螺螄殼景區一帶的風景多了秀麗和清爽的一處茶園。張子全説,如今的抖音、快手等把都勻毛尖茶推到了更遠的地方,一些青年茶農在都勻成立公司做起直播帶貨,通過網路,都勻毛尖茶的名聲越來越大。

傳承技藝,共用品牌,推動發展,張子全從最初的青澀種茶人到現在的制茶師,一路風塵見證了貴州茶葉品牌的崛起和興盛。“今天你看到的滿山滿嶺的茶園景象,其實就是我們茶人的生活期待,螺螄殼景區最好的景致是茶園。”張子全指著遠處被雨霧纏繞的茶山説。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子全推廣炒制“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