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體現貴州人文意蘊
剛剛過去的6月,文化的傳承發展備受關注,今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在貴州,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群遍佈黔地,諸如安順雲山屯古建築群、黔東南郎德上寨古建築群、畢節織金古建築群、貴陽開陽馬頭寨古建築群等,既是當地文脈的亮眼標簽,也是引人探究的人文勝景。
或雕梁畫棟,或飛檐翹角,或紅墻青瓦,或吊腳成屋,分佈在貴州各地各式各樣的古建築,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昭示人文歷史的豐富斑斕。郎德上寨的木吊腳樓映照苗家生活圖景,天龍屯堡的大明遺韻折射貴州建省風雲,黃平飛雲崖的園林古意吟唱舊時光的密林深幽……每一處古建築群,展示著不同的歷史斷面。由諸多古建築組合成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方陣,一磚一瓦一梁一檁回答“我們從哪來”的追問,或明或暗地顯示著貴州地域的文化色澤。
歲月不掩古風遺韻
“每年我會來郎德上寨一次。就是喜歡這裡的古建築和這些建築散發出來的氣息。”上海攝影師大衛滿身挂著型號不一的照相機,穿梭在雷山郎德上寨,對著停留在這些建築中的景物和人不停地按下快門。喜歡走南闖北的女攝影師巴米爾,對郎德上寨十分癡迷,在她的眼中,那些古建築是“從歷史深處長出來的”。
郎德上寨的規模不算大,百戶人家井然有序地分佈于山腳河邊。寨子裏的房屋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原生態面貌保存完好,擁有著“全國首家村寨博物館”的響亮名頭。吊腳樓、苗族歌舞、苗族銀飾,郎德上寨的“寶貝三件套”,如遊走的民俗,讓“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實至名歸。行走在鱗次櫛比的建築間,能夠感知到綿延不絕的歷史氣息,以山水為背景的苗族文化,于工藝精細的建築間熏染著一段苗鄉記憶。
在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西隅,掩映著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土司官寨之一——馬頭寨。與雷山郎德上寨大為不同,馬頭寨的民居多為布依族幹欄式風格,一般為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一正兩廂加對廳或照壁,多建於明清時期。古香古色的古木房依山順勢縱橫交錯,三合院、四合院有規律地分佈在兩條山脊梁中軸的兩側。這些三合四院的建築,都是封閉式的石院壩,朝門一律向西開。
馬頭寨建築的大門、腰門、朝門、欄杆、雕窗乃至傢具,散發出清晰可感的古風遺韻。最為亮眼的是萬字格雕窗,上刻水車花式浮萍花,是灌溉工具竹筒水車的象徵,折射出傍水而居的布依族對水的尊崇和運用。雕窗的週邊是福祿壽喜的象徵物,即蝙蝠、梅花鹿、壽字匾、龍鳳呈祥。這些圖案是漢文化與布依文化融合的結晶,體現了布依族先民的智慧。97座民居,2座寺廟,50余米寨墻,1座石拱橋,1座戲樓,2口古井,1000余米古道,詮釋著馬頭寨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思南縣城盧家碼頭的“周和順鹽號”,是思南古建築群的代表之一。這個建於清道光年間、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落,由石庫門、對廳、兩廂、正房、廚房、鹽倉、花園、天井等構成封閉式四合院,有大小居室30余間。院內修建有組織排水系統,外建馬頭形防火牆,水往院內流,稱“四水歸堂”,既有排水功能,又寓意“肥水不落他人田”。全木結構,雕刻花草,美輪美奐,古香古色,是思南保護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
思南府文廟是貴州保存至今較為完好的最大文廟,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於1486年。整個建築群坐西向東,包括崇聖、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欞星門、照壁禮門、德配天地坊等。府文廟內,至今尚有數十塊保存完好的《思南府學碑記》《生修文廟碑記》《永禁私派陋弊碑》等明清碑刻,貴州省烏江博物館就設于其中。
“中國傳統建築所依靠的傳統工藝技術,是傳統建築營造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建築智慧的亮點。貴州的古建築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也有外來文化相融交織呈現的景觀。”古建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暢説,這些古建築既有獨立可觀的單體美感,也有整體連綿的視覺魅力,是貴州時空變遷的一個折射,同時也是貴州文脈的活態反映。
建築解鎖歷史文化
“經常跟外地遊客説沈萬三的故事,我差不多成天龍屯堡的義務解説員了。”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村民沈向東住在屯堡內,他每天都要到先祖沈萬三的老宅去,有遊客來,講解員又忙不過來的話,他就給來客講述明朝首富——沈萬三在雲貴的故事。
天龍鎮政府所在地的天龍屯堡,是黔中屯堡的典型代表。無處不在的石頭,腳下踩著的是石頭,墻是石頭,瓦是石頭,層層疊疊的白石頭錯落有致。這裡的石頭房子不僅僅是民居,還是兼具有攻防性質的軍事設施,每條巷道都經過精心設計,許多房子都開有射擊孔,以備抵禦來犯之敵。歲月的淘洗讓天龍屯堡的建築愈加滄桑古樸。
黔中是貴州屯堡最為集中的地區,離天龍不遠的雲山屯古建築群,大明遺風已浸透人們的生活,那些古建築仿佛從明朝穿越而來,成就屯堡文化在黔中大地生根開花。
雲山屯古建築群包括雲山屯和本寨,始建於明朝初期。為了加強統治,明朝廷推行屯田制度,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貴陽設貴陽衛,軍屯、民屯、商屯不斷出現。以軍屯為特色的本寨地勢平緩,採用城堡和碉樓增加封閉性,使村落的防禦功能更加突出。本寨建築集中成團,周圍三面開闊,以屯墻連接山墻而圍合,9座碉樓守衛寨中要害,巷口設門,巷道成樹枝狀佈局,各戶多設高墻射孔對著巷道。民居一般為自成體系的封閉式合院建築,戶戶有暗門相通,形成佈局嚴謹、結構堅固、主次有序、易守難攻的戍守格局。
本寨的建築依山擇平地而建,屯墻、屋基多用方整石塊砌築,大多為硬山式建築,屋外鋪設精緻的石地墁和石水漏,街巷均建有明溝以排水排污。民居院落以封閉“四合院”“三合院”式樣構造,佈局嚴謹,主次有序,結構堅固,居住舒適,其特點是既能居住又能屯守。每個宅院大門均有雕琢精美的垂花門樓,房屋內均裝飾雕刻精美的隔扇門窗及額坊門簪,寨中“楊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有些民居還在院落之角砌築多層石碉堡,每面墻體均開有“凸”形、“口”形觀察孔以及“一”“上”“十”“O”形箭孔、槍孔,顯示出冷兵器時代的基本特徵。
雄踞匯川區高坪鎮龍岩山巔的海龍屯,從現今留存的屋基、城墻、石階的規模可看出,這座土司城堡四面懸崖絕壁,易守難攻。宮殿佈局完備,有老王宮、新王宮、楊氏行宮、金庫等,軍事設施有炮臺坡、打眼岩、校場、火藥庫等。1600年,節節敗退的播州第30代土司楊應龍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楊應龍敗亡。如今行走在海龍屯,仿佛聽到當年金戈鐵馬的聲音。
土司城堡海龍屯,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戰場,它的陷落使得明朝開闢“二千里封疆”,不但讓一個統治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徹底結束,還瓦解了貴州悠久的土司制度。
旅遊體驗人文之美
海龍屯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至今仍保留漫長的城墻、雄偉的關隘、古老的石道、傾圮的宮殿,在經歷了數百年之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2015年7月,躋身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海龍屯景區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它不僅是貴州省歷史文化的高地,也成為貴州文化旅遊的地標。
“這裡有濃郁的文氣,看看那些古建築,你就覺得在這裡旅遊也好搞藝術創作也好或是創業也好,都覺得很有意思。”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諶宏微的老家在織金,對於織金縣城的那些古建築,身為畫家的他感受特別深刻。
織金縣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古道、作坊等,分佈在一座座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畔。武廟、文廟、鬥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等10余座建築,構成了風格各異的古建格局,無論是哪一種建築,都有著顯赫的“身家”。這些建築也成了遊客的打卡地。
古建築本身所具有的觀賞價值、人文價值,毫無疑問的成為旅遊景點。
“全國首個民俗風情村寨”,這個響噹噹的稱譽恰好體現了雷山郎德上寨的旅遊價值。郎德上寨的景點主要由吊腳樓、風雨橋、蘆笙堂等組成。在郎德上寨,人們不僅可以參觀風格獨特的建築,參與歌舞體驗,還可以觀看苗繡現場製作,看看那些精美的繡片是如何一針針繡出來的。國家文物局資訊顯示,郎德上寨民族村寨博物館至今參觀人數已超過7萬人次。
松桃寨英古民居是明清修造的建築群,除了民居外,商鋪、會館、城墻、碼頭等古建築融居住、經商、防禦為一體,現今仍保存完好。隔墻、暗道、射擊孔等設施,顯示這裡的建築具有軍事防禦功能,民居大門連楹多做成牛角形,會館用鵝卵石砌墻裙,多做成魚骨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歷史遺存,吸引大量遊客蜂擁而至,人們試圖探尋和體驗漢文化與苗族文化的交融之妙。
安順雲山屯本寨的古建築,是遊客選擇此處為旅遊目的地的重要原因。走進屯裏,寬袍大袖、迎財神風俗、地戲表演……“明朝的那些事兒”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
“無論是宏觀的一山一水還是細微的一橋一房,貴州的旅遊資源顯示出來的豐盛度十分飽滿,色澤也十分鮮明。”在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原院長張曉松看來,貴州的古建築揮發著人文的璀璨光芒,佔據著旅遊資源的重要一席。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古建築體現貴州人文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