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新疆博物館: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7月8日上午10時,距離新疆博物館開館還有半小時,研學團領隊趙璇帶著18名來自阿克蘇地區的學生在入口處靜靜等待,七年級學生阿依莎·庫爾班手裏拿著一本根據“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圖案元素設計的筆電,這次來到博物館,她最想看的就是這件國家一級文物。

先秦時期石器、漢代司禾府印、尼雅遺址出土織錦、克孜爾石窟壁畫、寫本《唐律疏議·名例律》殘卷、彩繪弈棋仕女圖、元代天青色鈞瓷碗、清代靈泉碑……在講解員帕麗巴克·激浪細緻的講解中,參觀者沉浸其中,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對話。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時,來到新疆博物館,參觀了《新疆歷史文物展》。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我們要好好研究新疆歷史,真正認識到新疆歷史是中華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歷史,從而也更有力地證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充分利用文物研究成果,展示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的歷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之下文明互鑒的歷史,積極策劃新疆出土文物的主題展覽,同時引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説。

在尼雅遺址出土文物展櫃前,阿依莎·庫爾班終於見到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她認真聆聽著對這件國寶的介紹,並在筆電上記下:它應該是漢代中央政權賜予精絕首領的,説明瞭當時西域受中央管轄。

河北遊客李冉冉是中學歷史老師,她認為新疆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非常利於幫助公眾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她説:“比如這組乾隆帝頒給渥巴錫的銀制官印,一下就勾起了我對土爾扈特部東歸回到祖國那段艱辛歷程的記憶,這組文物最能説明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是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

博物館的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和互動遊戲裝置,也極大地拉近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在《新疆歷史文物展》展廳,不少青少年參觀者在文物配套拼圖遊戲、手工編織體驗模具前“玩”了起來,互動遊戲間,不僅加深了對文物的理解,也更具象地感受到了歷史文化魅力。

“讓觀眾在博物館裏面對文化遺産時,可體驗、可參與、可分享、可互動,真正與現實生活連通起來,是我們辦好這座‘大學校’的任務之一。”于志勇説。

今年6月2日,新疆博物館“國博廳”對外開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支援下首展推出“吉金鑄史——青銅器裏的古代中國”,提升了新疆博物館在青銅器展示上的豐富性。

繼“國博廳”之後,新疆博物館又與故宮博物院攜手打造“故宮廳”,計劃在7月對外開放。首展“盛世琳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玉器展”包含禮器、陳設、配飾、器皿等,將全面展示玉器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多重功能。

新疆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玉料産地之一,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極受清代宮廷玉器製造機構的青睞,從新疆到中原這條“産玉、運玉、制玉”之路的暢通,也實證了清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有效管理。

過去一百年裏,新疆的吐魯番市、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等地出土了大量簡牘、紙文書、帛書寫本及碑刻墓誌等文獻資料,7月,它們將出現在新疆博物館策展的“中華史冊——新疆出土文獻展”上。“這場展覽的文獻涉及漢代至清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多種文字書寫,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證明。”于志勇説。

今年以來,新疆博物館已接待參觀者超過50萬人次,進入5月後,單日場館最高參觀人數約1.3萬人次。文物展覽、研學課堂、文創集市、舞臺演出……隨著新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日益多元化,這裡成為人們來新疆熱衷的打卡地,也讓“走進博物館”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必需。

今年4月,新疆博物館全新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面向公眾開放,定期舉辦的開放日活動讓公眾期待不已。在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看來,這裡承擔的不僅是文物修復與保護任務,還要發揮重要的科普功能,引導公眾在親歷文物修復的過程中,認識到文物保護對傳承中華文明的現實價值。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新疆博物館: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