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文化基因 運河流淌時代活力
京杭大運河畔的滄州園博園內,一座充滿隋唐建築風韻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吸引國內外眾多遊客,成為網紅打卡地。這座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標誌性工程,以非遺為載體,描繪出大運河非凡的協同力和新時代煥發的新活力。自5月26日正式開館以來,每天吸引六七千人前來遊覽,7月9日,迎來第111134位遊客。
宛如從隋唐時代走來,開放與寫意共生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總建築面積31000平方米,展陳面積達15885平方米,共展出10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京杭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
“京劇、媽祖信俗、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二十四節氣、崑曲、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中國珠算、太極拳、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等19項人類非遺代表作,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展示館總設計師、清華美院副教授張烈介紹。
走進一樓總覽廳,一塊形如書卷的巨大浮雕映入眼簾,展示了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拼搏奮鬥、生生不息的大運河氣度盡現眼前。
在北京段展區,金漆鑲嵌的五折屏風《蓬萊仙境》、倣湖廣會館的京劇戲臺等,講述著千年運河與北京的深厚淵源,正中擺放的景泰藍作品《船承大運》更是點睛之作。船身主體由銅胎掐絲琺瑯製成,船身紋樣是牡丹寶相纏枝蓮紋,船帆由大運河流經的8省(市)代表花卉組成,寓意8省(市)璀璨文化通過大運河共同傳承。
“津門故里”四個大字,把人們帶進因運河而生的城市天津。一件大型泥人張彩塑作品《津門碼頭》迎面撲來,這座“津門碼頭”,由天津泥人張傳人為展示館特別製作。用35個泥塑人物和與之對應的生活場景,再現了600年前天津三岔河口漕運忙碌、百業興旺的繁榮場面,將京津冀地域相連,文化一脈的故事娓娓道來。
彩塑場景的背面是一幅大型壁畫,展現的是三岔河口媽祖廟會的場景。600年前,東南沿海的媽祖信仰通過大運河北上落戶天津,“可見大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匯之河。”張烈説,“大運河不僅是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也是連通海外的重要途徑。在這裡,南北交融、東西交匯、中外交流。”
在天津古文化街展示區,各種店舖琳瑯滿目,展出的非遺美食、老美華手工鞋和達仁堂傳統醫藥等,故事多多,精彩不斷。在人來人往的古街中,展示館獨創的“機器人説相聲”表演令人拍手叫絕。“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展示非遺項目精華,用茶壺機器人形象,演繹大運河主題相聲節目,面向未來的黑科技與深厚的傳統文化相碰撞,産生吸引人的、另類的共鳴。”張烈介紹。
河北段展區,燕趙之俠義雄風映入眼簾。河北三寶之一、滄州的標誌性文物——滄州鐵獅子,周邊環繞著運河形態的飄帶,上面以雕塑的形式展現了河北10多種武術、雜技、遊藝類非遺項目,俠義武風撲面而來。
鐵獅子旁邊展出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衡水內畫,將祖國壯麗多姿的大好河山以及8省(市)運河古渡碼頭景觀描繪在這晶瑩剔透的壇瓶之中,生動地展示了內畫“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的藝術表現力。此外,磁州窯、邢瓷、勝芳燈會等非遺項目,推出了互動體驗,眾多遊客在這裡盡享古老技藝與燦爛文化。
繼續往前走,“齊魯鐘神秀”的山東段展區、“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河南段展區、白墻黛瓦編磬悅耳的安徽段展區風格各異,氣象萬千。江蘇段展區,一條“行駛”在運河上的船隻彰顯著江南一帶的繁華富庶,蘇繡作品《千里運河非遺大觀長卷》繡出41項大運河流經8省(市)的非遺文化,令人嘖嘖稱讚;浙江是大運河的最南端,在浙江段展區,東陽木雕《好運連綿》運用多層疊雕的技法,雕工精細,畫面優美。
“尾廳是一部中國大運河非遺的大百科,通過大型互動屏的方式,將運河非遺匯聚成一條綿延流淌的河流,遊客在此經過,寓意著非遺的傳承如運河之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張烈説,大運河文化的賡續燦爛源於運河的流動不息,運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共創共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著運河基因,我們願意以非遺為筆,描繪出一幅新時代文化與千年運河相融合的活力畫卷。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非遺傳承文化基因 運河流淌時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