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村宣講,咋説農民才愛聽?
為了把鄉村振興的“硬核”政策變為鄉村發展的“硬核”動力,近年來,陜西省各地通過多種多樣的宣講方式和豐富實用的宣講內容,把黨的方針政策講到農民群眾的心坎上。
村民喜歡聽才能坐得住
6月29日,延安子長市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丹頭村的一片成齡果園裏,蘋果種植戶李世榮一手撐袋、一手綁口,一轉一扭間,就給一個青綠色的小蘋果套好了袋子。
疏花要去邊花留中心花、定果要疏小果留中心果、套袋要底朝上不傷果柄……這些經驗,是李世榮這兩年在子長市組織的一次次形式多樣的進村宣講活動中學到的。
“最近農活多,産業志願服務隊的宣講員就把技術宣講直接搬到了果園。一個人講,一群人圍著聽。果子該咋疏樹該咋剪,我們邊聽邊練,很快就記住了。”每次宣講結束,李世榮都拉著宣講員的手問個不停,捨不得他們離開。
“群眾關心的問題耐心講,群眾喜歡的故事詳細講。話説得清楚了,大夥兒自然願意坐下來認真聽。”陜北説書藝人賀四説。他目前是子長市“老百姓身邊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隊”的一員。
“彈起來三弦定準音,把父老鄉親們一聲請。請大家你們穩坐定,我把黨的二十大的宣傳帶進村……”最近,在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花岩坪村的一次宣講中,抑揚頓挫的三弦聲剛剛響起,人群中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看著坐得滿滿噹噹的村民,賀四穩了穩神,又一字一句頗有腔調地唱了起來。
充滿“鄉土味”的理論宣講,飽含“人情味”的志願服務,群眾愛看愛聽的宣講方式,為子長市的進村宣講贏得了超高“人氣”。
眼下正值農忙時節,子長市的宣講形式又有了新變化。“我們轉變了農閒時‘宣講+文藝+文明實踐’的方式,邀請理論講師及陜北民歌、子長説書、秧歌表演等民間藝人組成專業宣講隊,和山地蘋果、大棚、農業畜牧等産業志願服務隊的隊員一塊走村入戶進行宣講。”子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孟偉説,只有這種接地氣的宣講活動,才能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鄉村振興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村民坐得住才能聽得懂
59歲的袁英民打得一手好快板。每次演出前,他都要把快板細細地擦上幾遍,擦完後再挂在大拇指上打幾下聽聽聲,直到把要表演的詞“演練”完後,才放下心來。
作為銅川市耀州區的一名“明星”宣講員,老袁編快板、背臺詞、走訪基層,風風火火忙個不停。靠著快板“揚名”的他,把這份差事看得比啥都重要。尤其是一聽説要進村宣講,老袁腳底下跑得比誰都快,“這是件大好事,老百姓愛聽快板,咱就得賣力地打,可不敢應付差事。”
和普通快板不同,老袁打的快板叫“四頁瓦”,是一種由四塊竹板組成的黑色快板。而且,他的快板唱詞都是根據宣講需要“量身定制”的。農村的發展變化、群眾的切身感受、黨的惠民政策、反對天價彩禮、倡導文明新風、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這些段子,他張口就來。
“如果把政策文件原封不動地念給村民聽,估計沒有幾個人願意來。就是勉強把人拉來坐著,他們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聽不進去一切都是白搭。”老袁心裏清楚,宣講不光要“留人”更要“留心”,想讓人“擠破了頭”來聽,非得在內容上下功夫不可。
老袁説,宣講政策要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站在群眾的視角,弄清楚他們關心啥、需要啥,讓大主題、大道理變成大白話、家常話,這樣大夥兒才能坐得住、聽得進、記得牢。
為此,平時除了關注黨的大政方針外,老袁對和“三農”有關的話題格外留心。短視頻、流行語,只要合適,他都會收集起來,編成快板、三句半等。
“從前垣,到後山,農村變化很壯觀。特色産業發展快,種植養殖把頭帶。”
“天價彩禮在作怪,多少情侶被它害。這種風氣不能要,堅決遏制要改掉。”
“二十大,指方向,農民致富心裏亮。産業興農要提倡,農業發展前景廣。”
……
這些朗朗上口的唱詞都是老袁一字一句編出來的。“只要下點功夫,把政策講細講活,進村宣講肯定場場都是‘滿堂紅’。”老袁説。
變“大水漫灌”式的説教為“精準滴灌”;針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口味”和特點,創作快板、故事、歌曲、三句半等;製作宣講短視頻,運用通俗幽默、平實直白的語言表述政策的精髓。這些是耀州區今年推出的“閃耀”系列宣講的最新做法。
“初心閃耀”黨員宣講團、“馬燈閃耀”紅色宣講團、“美德閃耀”好人宣講團……如今,耀州區的“閃耀”系列宣講團充分發揮各領域、各階層的人才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受眾特點,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打造出駐村夜話、“草根”宣講、“紅”孩兒宣講等“耀宣講”系列品牌。袁英民也是宣講團的一員。
“中國是個農業國,農民人口比較多。‘三農’問題很重要,黨中央重視常強調……”這兩天,老袁正在石柱鎮各村進行宣講。穿上“紅馬甲”,打起“四頁瓦”,臺上的他別提有多精神了。
村民聽得懂才能用得上
這兩天,香椿園要除草施肥。6月28日一大早,安康市鎮坪縣曾家鎮陽河村44歲的楊偉顧不上地裏的活,急匆匆地往村裏走去。“今天有個宣講會,馬上就開始了,這會兒過去估計都佔不下好位子了。”等他氣喘吁吁地趕到村民鄧發祥家門口時,一場面對面的鄉村建設宣講會已經開始了。
楊偉輕手輕腳地從旁邊拉過一把竹椅,坐在人群中認真地聽了起來。幾名村幹部操著一口“大白話”輪番上陣,從産業發展、治理制度、村情民情等方面一一講解,就連接下來怎麼幹都説得清清楚楚。楊偉越聽心裏越敞亮。
“多好的政策,真是説到了咱農民心裏了。有了政策支援,可以搞家庭作坊、庭院經濟,也可以發展田園採摘、休閒農業,能幹的事太多了。”一字不落地聽完,楊偉用力地拍了拍大腿,站起身拉住駐村第一書記汪禮樹説出了自己的想法。
楊偉這麼快能吃透宣講內容,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完全在汪禮樹意料之中。用汪禮樹的話説,自打前幾年,陽河村邁開法治鄉村建設的步子後,村風、民風煥然一新,一次次進家戶、入地頭的“拉家常”式宣講,早已讓黨的好聲音“飛”進了尋常百姓家,大夥兒對新政策、新舉措、新模式接受得快,消化得也快。現在,陽河村還是“全國民主法治示範鄉村”。
“以前宣講,‘大喇叭’喊半天都叫不來幾個人,就是來了也是人在心不在。這幾年,大家享受到政策的紅利,思想也轉過彎來了。一説宣講,一個比一個跑得快,每次都是人氣爆滿。”汪禮樹説,群眾在哪兒,宣講就開到哪兒。用土話説事拉理,用身邊事説清大政策,村民聽得懂,也用得上,幹事創業的勁頭越來越大。
作為陽河村的種植大戶,楊偉心裏清楚,不了解政策,光是埋頭瞎幹,肯定要走“彎路”。
“聽了幾次宣講後,我感覺句句都是實在話,用處挺大的。”從幾年前在外務工,到回村發展産業,楊偉説自己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政策指引。這幾年,村裏開展的每一次宣講,只要有空他就從頭坐到底。他説:“不管幹啥,都要掌握政策動向,按照大規劃的框框幹事,保準錯不了。”
隨著一系列政策理論轉化為實用措施,陽河村培育出了許多新興産業。以香椿、碧根果、生豬養殖為主導的特色産業與深加工、電子商務、鄉村旅遊等衍生産業聚點成面,使村民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楊偉的120畝香椿、60畝中藥材漸成規模,每年都能給就業農戶創造20多萬元的收益。
“今天講的內容實用得很,政府又給咱農民送‘福利’呢,我得好好琢磨一下。”告別汪禮樹,楊偉又趕忙往地裏走去。
這幾年,隨著宣講形式靈活多樣,宣講內容貼心實用,一句句農民愛聽的話語、一條條精闢獨到的理論,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係。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進村宣講,咋説農民才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