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熱門劇目一票難求 舞劇再掀觀演熱潮

日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終評在上海舉辦。入圍終評的《熱血當歌》《旗幟》《紅樓夢》等8部舞劇精彩上演。其中,熱門劇目銷售火爆,甚至一票難求。這樣的情形,正是當前舞劇市場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隨著《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多部舞劇口碑“出圈”、票房成功,舞劇節目連續登上春晚舞臺,舞劇熱度持續不減。過去相對冷門的舞劇為何頻頻受到觀眾追捧?“舞劇熱”之下,創作者能否持續輸出優質作品?終評期間,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研討會上,從業者圍繞相關話題展開了交流。

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今年發佈的《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在“2022演出市場票房收入前10名”榜單中,舞劇《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攜手進入前三。

面對當前舞劇市場的火熱,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一級編劇趙明深受鼓舞。他説:“説舞劇‘爆款’也好,‘出圈’也罷,都體現了當前中國舞劇發展的態勢,確實令人欣慰。這是中國舞劇幾代人奮鬥的成果,是中國舞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厚積薄發。”

舞劇是用舞蹈來講故事,是舞蹈、戲劇、音樂等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自1957年中國首部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首演以來,舞劇在中國催生出新的文化景觀,《紅色娘子軍》《絲路花雨》等舞劇已經成為經典之作。廣東省舞蹈家協會顧問、一級編導文禎亞回顧了中國舞劇的發展歷程,他説:“中國舞劇的前輩們沒有照搬西方舞劇的模式,而是通過借鑒,形成了中國式的舞劇結構和編舞方法。這是我們舞劇發展的底氣。”

近年來,越來越多熱門舞劇涌現。它們之所以受到觀眾廣泛喜愛,與類型、樣式、表達的創新密不可分。比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空間敘事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巧妙借鑒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形成同一空間的多重敘事;舞劇《只此青綠》創新古典舞語匯,呈現了宋韻美學;舞劇《紅樓夢》在尊重原著的同時,以年輕且富有想像力的編排,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轉化。

此外,近年來短視頻的發展,也為舞蹈這一視覺藝術的傳播提供了廣闊天地。《麗人行》、“青綠腰”等舞蹈片段和舞蹈動作引發的全民模倣,大大提升了舞蹈藝術的關注度和互動感。網上熱度反哺線下演出,使得觀看熱門舞劇成為新的風潮。

“一部作品只有具有現實性,才能真正打動人。”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二級編導韓真看來,無論什麼題材、什麼形式的舞劇,只有建立了與當下的關聯,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才能獲得觀眾的肯定和市場的認可。作為《只此青綠》編導之一,韓真認為,《只此青綠》雖然是圍繞宋畫《千里江山圖》展開,但也極具現實意義,“很多觀眾看完後會想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詩句,作品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深入生活創作精品

隨著舞劇市場的蓬勃發展,舞劇創作也迎來了“井噴”。研討會上,與會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當前舞劇創作成果令人鼓舞,但叫好又叫座的高峰之作依然缺乏。每年推出的十幾部舞劇中,能夠收穫觀眾喜愛、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並不算多。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説:“我們固然要為當下中國舞劇藝術的方興未艾而歡呼,但由於中國舞劇發展時間較短、産量較大,可能已經有泡沫性隱憂。”他認為,創作者一定要留足思考空間,摒棄浮躁,不能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的方式來搞藝術。

如何克服創作的浮躁之風?黑龍江省大慶市文聯名譽主席、一級編導王舉認為,深入生活依然是舞劇創作的第一要義。他説:“讀懂生活,讀懂土地,我覺得不是采風的概念,而是要真正地深入生活。”上世紀80年代,王舉用了4年時間深入大慶油田鑽井前線體驗生活,後來創作出中國首部工業題材舞蹈詩劇《大荒的太陽》,並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講到那段經歷,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有一天我在井上,眼看暴雨就要來了,趕緊往屋裏跑。不久大雨傾盆而至,我卻看到,石油工人們脫了衣服往雨裏跑。原來他們已經一個月沒有洗澡了……石油工人的生活異常艱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掉隊,這就是鐵人精神。”王舉認為,只有一頭扎進去,向生活學習,才能精準地把生活抓到手。

深入生活不僅是舞劇創作的關鍵,也是舞劇演員實現自身表演藝術昇華的基本路徑。上海歌舞團副團長、榮典首席演員朱潔靜對此深有體會。朱潔靜是舞劇《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主演,她分享了自己的舞劇表演成長經歷:“不要去演戲,而要去建立生活。舞劇表演應當追求的境界是,當演出大幕拉開,無須介紹一個字,就能讓觀眾相信舞臺上的一切都是真的。”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舞劇從業者需要持之以恒地深入生活,下大功夫打通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二重關口,藝術地回應時代命題,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舞劇事業才能行穩致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熱門劇目一票難求 舞劇再掀觀演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