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玫瑰痤瘡神經源性炎症發生機制獲揭示

我國學者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揭示了玫瑰痤瘡神經源性炎症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策略。該研究論文日前刊發在《自然·通訊》和《美國皮膚病學會雜誌》上。

該研究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衰老生物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醫院皮膚衰老與毛髮再生研究中心李吉教授、鄧智利副研究員、汪犇副研究員團隊完成。

玫瑰痤瘡是一種好發于中青年女性、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單位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疾病,國內是近幾年才對玫瑰痤瘡有了一定的認識並越來越重視該疾病。近年來,李吉團隊建立和完善國內首個玫瑰痤瘡臨床資料及生物樣本大數據系統,並牽頭制定了首個《中國玫瑰痤瘡診療指南》。

該領域目前的研究提示,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和免疫系統調控紊亂是導致玫瑰痤瘡發生發展的兩個關鍵環節。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玫瑰痤瘡極有可能是一類神經源性皮膚炎症,但仍未有明確證據支援這一假説。除神經血管與免疫調控方面的因素外,諸多證據提示,遺傳因素也可能參與玫瑰痤瘡的發病,但相關研究報道甚少。

李吉和鄧智利利用疾病家係全基因組測序,篩選獲得多個與神經功能調控相關的遺傳變異,並通過動物及細胞模型證實,LRRC4等遺傳變異可通過外周神經分泌神經肽促進玫瑰痤瘡神經源性炎症的發生。該研究成果為該病在臨床治療中的神經干預,提供了新思路與潛在治療靶點。

考慮到神經因素在玫瑰痤瘡發病中的作用,李吉和汪犇聯合全國4家三甲醫院皮膚科,共同完成了帕羅西汀治療玫瑰痤瘡紅斑的全國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帕羅西汀可有效治療玫瑰痤瘡紅斑並改善潮紅等症狀。此研究為國際第一個精神類藥物治療玫瑰痤瘡的大型臨床試驗。

來源:健康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玫瑰痤瘡神經源性炎症發生機制獲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