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明文化論壇賦能 十三陵迎新變化

徵集學術論文豐富理論基礎 升級景區硬體提升遊覽體驗 文旅融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從去年明文化論壇亮相就上榜“2022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到2023明文化論壇煥新升級,文化活動更為豐富且貫穿全年,明文化論壇正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又一張金名片。而明文化論壇的舉辦地、世界文化遺産明十三陵所在地十三陵鎮也因明文化論壇而煥發生機,展現出格局、融合與品質三大變化,文旅發展邁上新臺階。

從“陵”到“明”的格局之變

坐擁世界文化遺産明十三陵,西望居庸關長城,南有鞏華城、永安古城遺跡遺存,昌平區擁有著豐富的明文化景觀。但過去一段時間,這些景觀間並沒有形成有機關聯,明十三陵內部各個開放景區之間聯繫也比較弱,景區的“各自為戰”不僅難留住遊客,也容易讓遊客留下明十三陵“僅有幾座帝王陵”的刻板印象。

而借著明文化論壇舉辦的東風,明十三陵不斷擴充景觀格局,推動更多遺址遺跡展示開放,同時規劃設計明文化主題旅遊線路,用線路串起明十三陵、居庸關長城、銀山塔林等景區,以明文化提升景區間關聯性,讓遊客在昌平、在十三陵鎮獲得更為豐富的明文化體驗,也讓明十三陵這個“城市文化傢具”變得更大、更醒目。

明十三陵80余平方公里範圍內,散落著120余處古跡遺存,但目前僅能遊覽長陵、昭陵、定陵、神道及2021年開放的康陵,景區間聯繫較弱。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未來,明十三陵將逐步打通長達7.3公里的主神道,並修繕明十三陵兆域邊墻,推動更多遺址對外開放,將一座氣勢磅薄、陵墓與高山、河流、植被相融合而成的帝陵遺址清晰地展現在遊客面前,讓遊客感受到600年前明十三陵歷史空間格局。

不僅外部景觀要實現從“陵”到“明”的轉變,內部更要加強對明文化的研究,為提升景觀格局提供智力支援。過去大家談到明十三陵,繞不開的是對墓主生平的好奇,其實圍繞著大明277年的歷史,明十三陵仍有很多故事待講。今年3月,為了進一步深化明文化研究,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特就5個研究課題面向社會徵集學術論文。從永樂遷都與北京城市規劃、明文化所體現的中華文明精髓到明十三陵文化挖掘及價值提升、明文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課題從明代歷史出發又不陷入歷史泥淖,讓明文化真正賦能十三陵文旅發展。

文旅相融的融合之變

與去年首屆明文化論壇同時亮相的,還有論壇舉辦地——明十三陵遊客中心。這裡將文化內涵與地理要素緊密結合,既是明文化論壇的主場地,又在論壇後陸續舉辦大明書場、“明粉”交流會等活動,成為展示十三陵、表達明文化的絕佳窗口。

今年十三陵遊客中心則再次煥新升級,除了原有的展覽、文創、餐飲等空間外,遊客中心還新增了考古研學基地。在這裡,遊客能夠親自體驗考古挖掘、文物修復過程,還有非遺體驗、研學課堂等豐富的體驗活動,讓遊客不僅能看到明十三陵,更能親自體驗到明文化、感受我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文旅相融的明文化不僅局限在十三陵鎮,更要走出昌平、走出北京。據介紹,今年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將與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單位合作,進行館藏文物外借、展出活動,積極推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走出去”。在明十三陵景區遊客中心舉辦定陵文物再聚首展覽,在杭州舉辦“回望大明——萬曆專題文化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孝顯明空——萬曆文物特展”。這些塵封了數百年的出土文物走出十三陵、走出昌平,向遊客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大明曆史。

提質升級的品質之變

週邊欺客宰客現象嚴重、景區遊覽設施不足,遊客中心功能不全……過去一段時間,這些旅遊亂象曾困擾著明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明十三陵該如何提升旅遊品質、豐富旅遊供給?

如今,當遊客再次踏入明十三陵景區,會發現這裡早已改了面貌——沒有了“長城——十三陵一日遊”的黑導遊攬客,不見了宰客欺詐的商販和景區路面上亂扔的垃圾,新增更換了景區標識牌、道路指示牌、垃圾桶、無障礙設施、公共休息設施等基礎設施,更為有序、整潔的十三陵景區正開門迎客。

但相比硬體品質,更重要的是軟體品質提升,十三陵僅僅只是陵嗎?看過了幾座帝王陵,十三陵之旅就結束了嗎?隨著對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兩屆明文化論壇的成功舉辦,十三陵鎮也在不斷推出多彩的明文化活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穿越到明代,近距離觀看明代皇家儀仗;走進美麗鄉村,感受傳統民俗文化……2023年兔年春節期間,十三陵鎮人民政府聯合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舉辦主題為“沉浸古韻 大明華章”的明文化月體驗展演活動,把濃厚的年味送到百姓身邊。在明十三陵神路景區,身著明代服飾與甲胄、手持金瓜斧鉞等禮器的演員也上演了一場新年祈福大典,為遊客送去新年祝福。而在康陵村,也舉辦了秧歌表演,“神采飛揚”的秧歌表演透著濃濃的年味兒,讓遊客在十三陵鎮過了一個熱鬧、快樂的春節。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明禮康陵·我是大明人”明文化主題體驗活動在康陵村啟動。走進康陵村,古香古色的花折傘、五顏六色的燈籠、嬌艷綻放的花朵組成了村莊的亮麗風景線,成為廣大遊客拍照打卡的焦點。活動以穿明服、學明禮為特色,精心準備了明文化主題演繹、漢服換裝、非遺項目體驗、古風文化集市、千年帝王樹祈福等諸多環節,讓遊客盡享盛世煙火氣。

據悉,2023明文化論壇除了主論壇和五大主題論壇外,還將在時間維度上“全週期”發力、“全年度”輻射,一系列明文化主題活動將貫穿全年,為遊客提供豐富的旅遊供給,提升旅遊品質,讓遊客在參觀明十三陵之餘,更沉浸體驗包括明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

“明粉”眼中的十三陵之變

2023明文化論壇開幕前,為了向大眾推廣明文化,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展開了“明粉看明朝”招募活動,尋找各網路平臺上的歷史話題“大V”,邀請他們前來明十三陵進行創作拍攝。

經過招募,一批熱愛明文化的“明粉”涌現出來,他們中有人幾乎每週都要來明十三陵直播,有人曾帶團到明十三陵旅遊,有人對歷史謎團“永樂大典與嘉靖皇帝”頗有研究。

他們眼裏的明十三陵有哪些變化?他們又如何看待明文化?北青報記者在論壇期間採訪了幾位資深“明粉”。

光夫話北京 十三陵從荒涼到完善,旅遊舒適感大大提高

從小學時與父親第一次到十三陵,到工作後當導遊帶團到十三陵,再到如今做自媒體博主幾乎每週都來十三陵直播,談到明朝與明文化,北京人于光夫打開了話匣子。在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光夫話北京”上,他更新了八十多集“大明之風華”欄目,從明朝皇帝的傳奇故事到永樂遷都、土木堡之變等歷史事件,于光夫可以説是位不折不扣的“明粉”。

于光夫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對明史産生興趣,還是多虧了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而當上自媒體博主後多次在明十三陵直播,又讓他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看到明十三陵的變化。“這些年,十三陵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服務水準,較以往都有了很大改觀。”于光夫回憶,自己第一次帶團來十三陵旅遊是在2005年左右,那時十三陵給人一種很荒涼的感覺,周邊交通不便,景區裏也沒什麼配套設施,旅遊服務與其世界文化遺産的“身份”並不匹配。

而這兩年再去的時候,于光夫發現,明十三陵景區周邊交通秩序、景區環境以及文物建築保護水準都有了很大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水準也有了很大改善,“我去直播的時候工作人員都非常友善,這讓遊客的旅遊舒適感大大提高。”

這次明文化論壇,于光夫也作為“明粉”在論壇上發言,發言的主題是永樂帝遷都北京。“做自媒體後,我發現大家對明朝還是有很多誤解,我特別希望通過這次論壇,能夠把真實的明朝帶給大家,也希望更多遊客能夠來到明十三陵看一看,這裡有著了解明朝、了解明文化最直觀也最客觀的證據。”

故小貝 探尋《永樂大典》未解之謎,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瑰寶

在自己有著300多萬粉絲的賬號上,故小貝做了多期有關明代歷史文化的短視頻,但直到最近,她才進入明十三陵,一睹世界文化遺産的魅力。“我站在長陵和永陵的明樓上,看著西邊的虎山和東邊的龍山,天高地闊,感覺非常震撼。”故小貝説。

2020年,故小貝從上一份工作辭職,那一年正好是故宮建成600週年,她看到一篇介紹故宮的文章,於是便趁著空閒,用兩個多月時間把故宮和與之相關的明清歷史都學習了一遍。“接觸後我覺得很震撼,原來我對明朝的理解只是這個朝代有很多奇葩皇帝,但學習後才知道明代歷史文化非常深厚,一些歷史人物的風骨氣節也令人感動。”而最令故小貝感興趣的,要屬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永樂大典》,她還專門拍過一期講述《永樂大典》的視頻。

受“明粉看明朝”活動邀請,故小貝第一次走進尚未對外開放的永陵,她終於能夠站在永陵裏,向粉絲講述《永樂大典》與嘉靖皇帝的故事,去探尋《永樂大典》是否藏在永陵之中的歷史謎團。

故小貝説,《永樂大典》涵蓋了中華文明古今之大成,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符號。這次明文化論壇上,她也以《永樂大典》為主題作了發言。故小貝告訴北青報記者,很多遊客都很好奇《永樂大典》和永陵間的未解之謎,她希望永陵能夠儘快向遊客開放,讓更多人通過遊覽永陵了解嘉靖皇帝、了解《永樂大典》這個中華文明的瑰寶。

帝兒遊北京 修繕最大程度還原歷史,保留原汁原味的明文化

博主張娣曾是一名導遊,如今她運營著“帝兒遊北京”賬號,向廣大粉絲介紹北京的歷史文化,而她與明十三陵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時她第一次來到明十三陵,對明代歷史和明十三陵都所知甚少,只是在遊覽長城時聽説附近還有十三陵,便順道來旅遊。後來,學習了專業知識的她對明清歷史越來越感興趣,又當導遊帶團來過多次十三陵,對這裡也逐漸從陌生到熟悉。

“我覺得除了硬體設施的改善,十三陵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物建築的修繕與保護。”張娣説,與那些將文物建築修繕成全新的景區不同,十三陵的修繕最大程度保留了歷史的痕跡,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明代文化。

今年的明文化論壇上,張娣分享的主題與數字化文化傳承有關。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數字化手段越來越便利的今天,更應該學會利用這些科技手段去做好歷史文化的傳承,比如明代的制度文化、軍事外交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傳播,讓過去和未來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聯通,也讓更多人了解明文化、愛上明文化。

除了自媒體,張娣也帶著孩子們做研學。她認為無論是做研學還是做自媒體,發佈真實的歷史內容非常重要,“我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論壇上與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相互學習,也能夠完善我自己的知識體系,今後給大家傳遞更多更好的明文化,也讓大家通過論壇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明十三陵。”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明文化論壇賦能 十三陵迎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