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一生只為做好一把芒擦藏刀

以前,在玉樹流傳著一句民間俗語:“不齊四物非好漢。”這四物分別是藏刀、火鐮、鼻煙壺和護身符。其中,藏刀作為康巴漢子力量、身份和財富的象徵,排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性。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藏刀已成為非常時髦的旅遊紀念品和饋贈禮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也被人們津津樂道。

夏季的一天,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街道的一個院落裏,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藏刀手藝人更求普措的手臂上。伴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敲擊聲和一閃一閃的金光,經受千錘百煉的藏刀配飾即將成形。

走進工作室,金屬碰撞之聲盈耳。兩三張桌子上擺著一個個直徑約30釐米的“餅廓”。“餅廓”形似河湟地區的大鍋盔,是一種起固定作用的輔助工具。更求普措坐在桌前,用刻刀和錘子精心雕琢固定在“餅廓”裏的藏刀配飾,身旁還放著大小不一的鐵錘、鐵鉗、鋼剪和鋼銼。他手下這些浮雕式的精美配飾將用於裝飾刀柄和刀鞘,精雕細琢也是製作芒擦藏刀(芒擦,是更求普措所在家族的名稱)的重要一環。

“就是喜歡做藏刀。”説起藏刀,56歲的更求普措眼裏有光,話語滔滔不絕,“制刀首先要準備材料,包括金、銀、紅銅、黃銅、鐵、木材、牛角等……”

從制砂土模子、冶煉、模具翻鑄、敲摳大形、焊接組合、銼磨整形,到精雕細刻、拋光、組裝及鑲嵌,芒擦藏刀需要歷經十幾個環節才能製作完成。刀身以鋼材鍛制而成,刀面光潔,刀刃鋒利無比;刀柄用木料製成,纏以銅絲或銀絲,起到裝飾和防止打滑的效果,柄尾多為朵雲形;刀柄和刀鞘的中部包著獸皮,鑲嵌著浮雕式的金銀配飾,鏨以龍鳳、花草、幾何吉祥紋樣,再綴上醒目的珊瑚、琥珀、綠松石、貓眼石等,十分富麗華貴。

古老的打制工藝,讓藏刀顯得古樸、凝重、厚實,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而這些複雜的工序經過幾十年的沉澱,早已爛熟于更求普措的心中。

少年時期,更求普措自學繪畫,17歲拜師學習唐卡、藏式面具製作技藝,28歲跟隨著名匠人洛久正式學習制刀技藝,這些為他成為玉樹藏飾金屬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打下了堅實基礎。

俯首、屏氣、凝神,刻刀遊走于配飾之上,精神沉浸在方寸之間。學徒時期,師父沉默寡言,但對技藝的要求很是嚴格。更求普措每天跟在師父後面,認真觀察學習。刻的過程,也是煉的過程,錘鍊的不僅僅是手上的功夫,還有人的心智。

制刀是條辛苦之路,要收起浮躁的心,安安穩穩地刻好每一條細碎的花紋。被問及是否想過放棄時,更求普措説:“雖然磨破皮和指甲是常有的事,但是從來沒想過放棄。”

時至今日,芒擦藏刀的鍛造仍然保持著以“選材、制模、煉化、雕紋、組裝”為主要流程的傳統,幾十道工序全部以手工完成。斗轉星移間,更求普措鍛造了上千把藏刀,有月牙形的女式藏刀,刀刃如霜的男式藏刀,還有歷時7個月才完成的被稱作“藏刀王”的鎮店之寶。他説,每當傾心鍛造的藏刀新鮮出爐,那種喜悅感,就如同“親眼見證嬰兒的誕生”。

現在,為了感受這古老的藏刀文化,不少人慕名而來。“有人對製作藏刀感興趣,我們就教學。”更求普措説,只要一萬個學生中有一個人願意堅持做下去,對於這門手工藝的傳承都有莫大的幫助。

從創業至今,更求普措將技藝傳授給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徒,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他的工坊被掛牌為青海省文化旅遊産業基地、玉樹州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和州級非遺傳習體驗店。

在眾多學徒中,更求普措最滿意的還要數自己的兒子了。他説,兒子懂漢語,懂技術,比他厲害,將來肯定能把這門手藝傳承得更好。

“傳承很重要,保護也重要。”更求普措説,放眼整個涉藏地區,玉樹藏刀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手藝不僅要傳,更要守,他覺得玉樹人一定能用匠心匠氣在保護和傳承中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一生只為做好一把芒擦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