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海澱區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交融

紅色地標串珠成線,三山五園釋放時代活力和魅力;精品舞劇方興未艾,“大戲看北京”中有了“舞劇看海淀”的文藝強音;數字文化蓬勃發展,科技正在成為海淀文化繁榮的新動能。向實踐尋答案,在創新中求突破,海澱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征途中,努力寫好文化傳承的海淀答卷。

三山五園風貌漸復

今年3月25日,清華園車站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截至目前,1.6萬餘人(次)走進“北平第一站”,重溫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舊址是“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門迎客是海淀在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中主動作為,全力打造的央地合作範例。

海淀將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擺進地區高品質發展、現代化強區的戰略全局,組建三山五園地區工作專班,有序推動三山五園文物保護和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聚焦融合發展,創新文物利用和價值傳播體系。努力將三山五園藝術中心打造成一流博物館,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互融共通,成為集文化遺産保護、科技前沿發佈、自然生態體驗于一體的文化新地標。對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實施符合當代城市功能的更新計劃,盡顯“歷史傳承、開放共用、凸顯科創、集約利用、綠色生態”五大特色,推進城市功能彌合,實現文物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十年來,在園外園地區新建、改建了13個公園,打造了一條36公里的綠道,“一道十三園”讓三山五園地區恢復了綠色肌底。

建立文物巡查員隊伍,文物巡查工作體系、責任機制逐步完善。2022年11月,海淀啟動了全域文物資源調查及現狀評估,本次調查擴大範圍,將歷史建築、水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古樹名木等均納入調查和統計範圍,建立海澱區文物資源數據總目錄,同步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對區級及以下文物開展文物本體、周邊環境、三防四有、展示利用、保護工程等方面評估,為文物保護管理提供政策諮詢和專業技術指導。

原創舞劇角逐“荷花”

近日,海淀原創舞劇《曹雪芹》在天橋藝術中心連演兩場,這是該劇角逐舞蹈界至高榮譽——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終評後首次回京亮相。《曹雪芹》是參與本屆“荷花獎”舞劇終評的8部作品中北京市唯一入圍的作品,也是唯一一個以新文藝群體入圍的作品、唯一的區級原創作品。“能入圍‘荷花獎’終評劇目,就是對《曹雪芹》,對北京市,尤其是海澱區這些年在文藝創作上的肯定,體現了北京市海澱區的文化擔當。”導演劉震説。

大戲看北京,舞劇看海淀。循著這一目標,海澱區在機制創新、陣地建設、精品劇目、人才聚合等方面為區級層面推進“大戲看北京”工作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2019年起,海澱區堅持把文藝精品推向市場,不斷優化文藝精品運營機制,走出了一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可持續創作生産之路。按照“政府投資+市場運作+版權共用”模式,前期創排所需由政府專項資金投入,後期市場運營及IP品牌開發充分引入社會資金和市場化機制,輔以國家、市級相關基金支援,形成可持續的創作模式,激發各創演主體積極性。

為破解空間緊缺難題,海澱區打造了全國首個區級舞蹈藝術中心——中關村國際舞蹈中心,加大對創作孵化基地的扶持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國家級水準的舞蹈藝術人才入駐中心,與亞洲大美青年藝術團形成長期合作共贏模式,為海澱區精品舞劇可持續推廣、演出培育了一支優秀隊伍。海澱區先後先後推出以納蘭性德生平為創作背景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以“曹紅文化”為內核的《曹雪芹》,將長城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內涵相融的《長城》等精品舞劇劇目,《人生若只如初見》榮獲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優秀舞劇獎項、北京文學藝術獎,《曹雪芹》入圍中國舞蹈“荷花獎”終評。

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和中國舞蹈家協會指導下,海淀還聯合多家國內領先舞蹈藝術機構,發起創立國內外首個以舞劇為主題的藝術節——中關村舞劇節。創辦三年來,34部舞劇在10座劇場上演,線下觀演人數超3萬人次;雲劇場、高清舞劇放映、大師工作坊等觀看、點讚超3000萬人次,塑造出一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首都文化新名片。

數字文化實現“雙贏”

區域內上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與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蘊碰撞,激活了數字文化産業,一幅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文化圖景,在海淀徐徐展開。科技與文化,正在成為海澱區高品質發展的雙重底色。

科技改變了海淀原有文化産業結構,文化科技融合持續發力、動能強勁,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單位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佔北京市比重達56.5%。抖音、騰訊、快手、百度、愛奇藝等頭部文化企業保持領先地位,利亞德、北大方正電子、完美世界3家企業被認定為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中影、完美世界入選第十五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中關村軟體園、東升科技園等高能級文化産業園區成功轉型升級,聚集頭部數字文化企業10余家,以數字文化為代表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科技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海淀,走向世界。清華大學郭黛姮帶領團隊運用數字虛擬復原技術,借助1萬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完成了圓明園景區60%的數字化復原,在螢幕上、展覽中展現圓明園“萬園之園”的魅力。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三山五園光影藝術展,半個月展期內吸引1.4億人關注,帶動12個品牌實現産品銷售8700萬元,成為海澱區文化數字化推廣的典型案例。

科技撞上文化,更豐富了文化內容産品供給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圓明園裏的拾光買賣街,以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同樂園為藍本,利用AI(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出光影互動空間、沉浸式體驗空間和主題商街,極大地提升了遊客在圓明園的歷史文化體驗;在華熙Live舉辦的亞洲數字藝術展、“遇見敦煌 光影藝術展”等數字文化展,運用光影技術打造集視覺、聽覺、觸覺相結合的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讓老百姓深度感受文化數字化的魅力。

藍圖已經繪就,色彩仍需描摹。未來,海澱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守正不守舊,尊古非復古,繼續推動三山五園歷史文化遺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科技賦能文化事業和産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擔當文化傳承發展的新使命,在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業中,持續更新“海淀篇章”。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海澱區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