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傳承農業文化遺産

中國的先民種植糧油作物、瓜果蔬菜,馴化飼養家禽家畜,開展淡水養殖,創造出多種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態農業模式,傳承著底蘊深厚的農耕文化。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華夏大地上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創造了稻魚、梯田、草原遊牧等類型豐富的農業系統。各種物種資源、農業技術、民俗文化、生態理念、土地景觀等,都是農業文化遺産的組成部分,有著極其珍貴的價值。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分六批認定了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分佈在29個省份的151個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其中,陜西有5項農業文化遺産入選,分別是佳縣古棗園系統、鳳縣大紅袍花椒栽培系統、藍田大杏種植系統、臨潼石榴種植系統、漢陰鳳堰稻作梯田系統。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是指人類在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生産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為農業文明的精華,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産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記錄了人類不同文明階段的探索歷程。有效保護和傳承這些農業文化遺産,可以更好地挖掘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繁榮。

推進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需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農業文化遺産是活態的、複合性遺産,保護傳承涉及的部門多、領域寬、影響面廣。在保護傳承中,首先要注重部門協同合作,在政策引導、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支援;其次要發揮農戶主體作用,堅持農戶所有、所用、所享;最後要吸引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文化遺産學術研究、價值挖掘和科普教育等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加強農業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傳承農業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