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京西稻和田“安家”記

已經回到北京的援疆幹部任正傑,還惦記著和田市拉斯奎鎮的那片莊稼地。此時,正是南疆水稻播種的季節。他盼著,從北京引進的京西稻迎來大豐收,變為和田人民的“致富田”。

“專家預測今年畝産超過650公斤,能比去年再提高1成。”“除了京西稻,今年還種了你們推薦的其他稻種。”翻看著拉斯奎鎮托萬庫勒來克村村幹部發來的“圖文直播”,任正傑的思緒回到了在和田的日子。

任正傑工作的拉斯奎鎮,地處和田市西北郊,3.5萬餘人,耕地卻只有2萬餘畝,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提高農民收入,就要提高耕地産值。”一到和田,北京援疆幹部就圍繞這個老大難問題,到鄉間調研。當了解到鎮裏有6000多畝水稻田時,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海澱區的京西稻。

“因為種植方式和品種原因,當地的水稻産量偏低,也賣不上好價錢。咱京西稻口感好、營養豐富,早已形成品牌,如果能在和田種植推廣,不僅能讓當地人吃上好米,還能給他們找到致富的新路子。”任正傑説,把京西稻引進和田的點子讓援疆團隊興奮不已。

落地執行,第一個問題擺在眼前——北京的水稻種子來了能適應嗎?為了科學回答這個問題,在北京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大力支援和農業專家指導下,援疆幹部選了一塊試驗田,讓京西稻與當地水稻同臺競爭。

首輪試種結束,專家考察得出結論,試驗田水稻長勢超過南疆本地水稻平均水準,京西稻具備在南疆種植的條件。

趁熱打鐵,北京援疆團隊加大引進與種植規模,終於迎來了豐收時刻。京西稻畝産達到600公斤,比當地此前種植的品種多産100公斤左右,而且抗病防蟲能力強,沒有出現倒伏。

不僅要讓京西稻在和田落戶、大面積推廣種植,還要以此為開端發展文旅,持續為當地造血。

與任正傑一起在拉斯奎鎮工作的鎮黨委副書記佀傳鑫等援疆幹部從北京請來了“高手”,打造京西稻生産基地,從插秧技術推廣到産品包裝設計、國家地理標誌申請,再到銷售推廣等一體推進,讓和田的京西稻出路更廣。

三年時間,與親人聚少離多,生活辦公條件艱苦,一件又一件難事接踵而來……這樣付出值不值?“值!”任正傑回答得乾脆。這答案也是全體援疆幹部的心聲。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京西稻和田“安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