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一畝地緣何增産百餘公斤?

——“渭麥”系列旱地小麥單産創新高的背後

播種期、出苗期、抽穗期……耐旱性、耐濕性、穗發芽情況……6月25日,記者走進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渭南農科院)看到,糧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張養利正坐在電腦前,聚精會神地盯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數據。

“這是今年收穫小麥的品比試驗記載表,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個品種的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情況,以及各方面表現出的特點。試驗田的小麥目前已經收完了,我們最近要加緊進行室內考種、脫粒和數據統計工作。”張養利高興地説,“渭北旱地小麥産量低而不穩,乾旱年份畝産在150至200公斤,豐水年份畝産可達450至500公斤。選育抗旱穩産高産品種,是提高旱地小麥生産水準的有效途徑之一。今年,‘渭麥15’‘渭麥19’兩個新品種産量表現亮眼,其中‘渭麥15’畝産達612.7公斤,比以往豐水年份畝産增加百餘公斤,刷新‘渭麥’系列旱地小麥單産最高紀錄,為全市旱地小麥生産水準再上新臺階作出了積極示範。”

4月上旬以來,張養利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孫鎮試驗站忙碌著。35畝小麥試驗田裏,種植了250余種小麥。春看分蘗、夏察落黃,他們認真記錄不同品係小麥每個階段的特性。渭南農科院自主選育的“渭麥”系列小麥是他們的“心頭寶”。

今年,渭南市小麥在田面積446.5萬畝,其中三成是旱地小麥。在農業農村部發佈的《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中,渭南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國審小麥新品種“渭麥9號”是全國唯一入選該目錄的旱薄地“苗頭型”品種。張養利介紹,今年,省內外旱地示範種植的12萬畝“渭麥9號”全獲豐收,産量穩定在每畝350公斤以上,而且品質優良,表現出較好的抗穗發芽特性。

6月24日,河北省滄州市農科院研究員趙松山、河北昌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春明一行專程來到渭南,希望再採購些“渭麥9號”種子。

趙松山曾選育過“滄麥”系列小麥,“渭麥9號”是經他介紹推廣到黃驊市種植的。2021年,馬春明試種了100公斤“渭麥9號”種子。因為産量高、綜合表現亮眼,去年秋播時,他擴大種植了1000畝。

在白水縣杜康鎮的一處麥田裏,馬春明和趙松山仔細查看小麥長勢,對比生長差異。“黃驊市旱地小麥麵積佔比大,但本地品種單一。鋻於‘渭麥9號’的優良品質,我們積極推薦當地糧農種植。”趙松山説。

儘管“渭麥9號”成績亮眼,但張養利團隊探索的腳步並未就此停止。

“我們研究院就像一所學校,每一株麥苗都是我們的‘孩子’。通過悉心培育,我們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新品種脫穎而出。‘渭麥9號’雖然抗旱性好,但是‘個子高’,易倒伏。我們的育種方向是不斷解決小麥生産中出現的問題,在穩産的基礎上實現高産,提高小麥綜合抗性。”張養利告訴記者。

在精心培育下,“渭麥”系列小麥不斷交出精彩“答卷”。

依據農業農村部《全國糧食高産創建測産驗收辦法(試行)》,6月15日,澄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農技人員對城關街道雷莊村吉祥家庭農場的“渭麥15”示範田進行實産驗收,實收面積3.1畝,小麥鮮重2295公斤、雜質含量0.8%、水分含量23%,折合畝産612.7公斤,比2022年渭南農科院孫鎮試驗站的“渭麥9號”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田實收畝産高出11.1公斤。

據了解,該“渭麥15”示範田面積103畝,由渭南農科院與澄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創建。去冬今春,儘管全市小麥受到斷崖式降溫、倒春寒、連陰雨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但“渭麥15”則表現出抗寒、抗穗發芽、高産等特性。同時,當地家庭農場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實施寬幅播種、配方施肥、一噴多防等措施,通過“良種”與“良法”結合,使“渭麥15”高質高效示範效果顯著。

據介紹,今年“渭麥”系列小麥共有“渭麥16”“渭麥19”“渭麥20”等6個品種參加了國家和省級小麥品種審定試驗,目前産量表現整體不錯。其中,“渭麥19”在陜西省旱地小麥品種審定試驗蒲城縣孫鎮試驗點畝産610公斤,居參試品種首位,表現出突出的豐産性。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對於實現這一重大戰略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的小麥種質資源已豐富到1800余份。目前,我們正和甘肅天水農科所中梁試驗站合作開展小麥抗病性鑒定,引導推動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步伐,提高農作物單産和品質水準。”張養利説,“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發揮農業科技驅動作用,開展農科、農技、種子、企業聯合攻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形成育繁推一體化良種繁育體系,為群眾增收、糧食安全獻策出力,為農業高品質發展、綠色發展、穩産保供提供更多的科技力量。”(記者 穆騁)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畝地緣何增産百餘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