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踏訪“羲皇故里”,追尋“龍的傳人”共同文化根源

沿著古絲綢之路,走進歷史文化名城甘肅省天水市,一座古柏掩映綠琉璃覆頂的古建築群格外閃耀。這是我國現存最完整、建築年代最早的伏羲廟,被譽為“中華第一廟”。

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他用一系列發明創造帶領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伏羲文化是海內外華人普遍認同的民族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情感紐帶。從古至今,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伏羲、尊崇伏羲文化的傳統賡續不絕。

如今在“羲皇故里”天水舉行的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每年夏至,華夏兒女聚首伏羲廟,以祭祀之名,追尋共同的文化根源。

大哉羲皇 偉業昭彰

走進天水西關一座由太極八卦元素裝飾的城門,沿著古街大道前行,便來到伏羲廟前。只見飛檐鬥拱的廟門上高懸兩方匾額“開天明道”“與天地準”,廟貌巍峨。

在眾多古代文獻中,伏羲有庖羲、庖犧、伏戲、太皞、太昊等不同稱謂,但伏羲誕生於天水成紀,姓風,母為華胥氏,取代燧人氏成為華夏民族首領,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記載較為一致。

進入伏羲廟,四週古柏森森,沿著中軸線穿過莊嚴肅穆的重重院落,抵達祭拜伏羲的核心區域——先天殿。只見這座面闊7間、頂覆綠色琉璃瓦的雄偉大殿坐落在臺地之上,“一畫開天”橫批居中,“道啟鴻蒙”“開天立極”楹聯分列左右,臺階下兩方大鼎香火旺盛。

步入大殿,中央是高達3米的伏羲像,身披黃袍正襟危坐,手持八卦盤,雙目炯炯有神。神龕上方懸挂“文明肇啟”匾額,殿頂彩繪河圖洛書和六十四卦。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唐代司馬貞所著《補史記·三皇本紀》歸納總結前人著述,將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一生功績高度概括。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中華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伏羲。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會會長雍際春説,相傳伏羲氏有眾多發明創造,包括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結網罟、制嫁娶、創禮樂、設九部、制九針。這些發明創造中,創畫八卦是對世界陰陽二分和變異規律的發現與概括;書契是符號和文字的初創,標誌著結繩記事時代的終結和文字書寫時代的來臨;鑽木取火、烹飪熟食、結網捕魚、豢養牲畜等舉措,提高了先民生産生活水準,使他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確立婚姻、創制曆法、發明醫術、制禮作樂、設立官職規範了人際關係和社會運作。這一系列發明創造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為中華民族物質、精神和政治制度發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一畫開天,肇啟文明,創畫八卦是伏羲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天水市博物館文博研究館員李寧民認為,八卦的形成是中華先民智慧的結晶。由八卦而形成的易學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解釋世界、規範人倫的鑰匙與百科全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認為,伏羲提出陰陽相互作用推動萬事萬物向前發展的理念,反映了中華民族最初的世界觀和哲學觀。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張其成表示,伏羲八卦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蘊含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

伏羲氏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最鮮亮的標識。雍際春介紹,文獻記載稱伏羲人首蛇身,這説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後來伏羲氏將漸次征服和結盟的各部落圖騰也吸納進蛇圖騰之中,從而創立了以蛇身為基礎多圖騰組合的龍圖騰,這正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統一在古老圖騰崇拜中的典型體現。自伏羲以來,炎帝、黃帝等都繼承了龍圖騰,龍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今,世界華夏兒女都以“龍的傳人”而自豪。

“以前我只知道伏羲和炎帝、黃帝並稱‘三皇’,沒想到他有這麼多發明創造,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廟裏,來自西安的遊客孫曉萍仔細觀看描繪伏羲功績的十余幅畫作,並用手機一一拍照。

人文始祖 成紀發祥

盛夏時節,隴山蒼蒼,渭水泱泱。天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中游,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據天水市有關部門介紹,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起源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共同構成了獨具魅力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1994年被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天水眾多文化名片中,伏羲文化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目前,研究伏羲文化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伏羲誕生於天水成紀。

——眾多古代文獻記載伏羲誕生在天水成紀。戰國魏墓出土《竹書紀年》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載:“成紀水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昊庖犧所生處也。”西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唐李吉甫的地理著作《元和郡縣圖志》載:“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紀,即此丘也。”宋、明、清也有多部記載伏羲生於天水成紀的著作,如宋代的《太平禦覽》、明代的《史綱評要》、清代的《綱鑒易知錄》等。

——天水許多古建、地名、風俗與伏羲密切相關:始建於明代現存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廟,相傳伏羲畫八卦的卦臺山,“伏羲崖”“伏羲洞”等地名。相傳伏羲畫八卦、做繩結網狩獵捕魚、發明彩陶……如今在天水民間,仍有模倣伏羲八卦圖編造八卦雞罩、搭建八卦灶臺,流傳著紡織做繩、製作陶器等技藝。天水還有許多讚頌伏羲的對聯、歌謠和故事傳説等。

——天水地區考古遺跡疑似與伏羲關聯。一些文化學者認為,天水地區發現的眾多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疑似與伏羲及其部族在當地的活動有關,尤其是天水秦安縣大地灣遺址發現的旱作農業、畜牧業、彩陶工藝、刻劃符號、房址建築、火坑等遺存,均與古代文獻記載的伏羲發明創造相對應。然而,考古學界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伏羲時代沒有文字、年代模糊,而大地灣遺址距今約8000年至4900年,時間跨度長達3000多年,很難將其與伏羲氏關聯。

韆鞦聖祀 萬代敬仰

參天古柏撐開“華蓋”遮天蔽日,印著龍形圖案的旌旗在風中飄揚,前來祭祀的人們在先天殿前焚香點蠟,躬身敬拜。這些按照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古柏、不息的香火,見證著華夏兒女對伏羲恒久的尊崇與敬仰。

祭祀伏羲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早在春秋時期,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大一統政體的重要精神支柱。自秦漢以來,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歷代對伏羲推崇備至,形成了固定祭祀制度和文化。

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館館長劉玉璞介紹,秦統一全國之前,共設八畤以祭天神,專祭伏羲之畤有兩處。西漢時期定太昊伏羲為春帝,句芒為春神,在立春之日一起祭祀。唐代確定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三皇。北宋在相傳伏羲創畫八卦的卦臺山建廟專門祭祀伏羲,元代將伏羲等三皇推舉為醫祖下令全國通祀,明代則在秦州城區建起規模宏大的伏羲廟,並由禮部頒發祭文標準模板,官方舉辦大型祭祀伏羲典禮。自此,天水祭祀伏羲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天水伏羲廟也成為全國祭祀伏羲、傳承伏羲精神文化的重要平臺。清沿襲明代規制,但祭祀活動日漸轉衰。

1988年,天水市恢復公祭伏羲活動;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3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一次次規格提升的背後,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和文化自信愈發堅定的具體體現。

伏羲文化是民間信仰的“根”。天水當地人親切地稱伏羲為“人宗爺”或“人祖爺”,祭祀伏羲的傳統早已根植於民間。千百年來的祭祀相沿成習,為華夏兒女構築起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同根同祖 共譜華章

走出樹蔭掩映的伏羲廟,來到正對面的伏羲廣場,一塊紅底金邊的雕龍石碑上,“公祭伏羲大典”幾個字格外醒目。公祭伏羲大典在天水成功舉辦了30多屆,已經成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盛會和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6月22日上午9時50分,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擊鼓鳴鐘中開啟。34通鼓聲象徵著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中華兒女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敬之情,9聲鐘鳴則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最高禮數。

甘肅省省長任振鶴恭讀祭文,樂舞人員乙太牢、鮮花、雅樂之儀,致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樂舞告祭後,各界人士代表緩緩步入伏羲廟,敬獻花籃,行鞠躬禮,瞻仰伏羲聖像。

共祭伏羲是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的心願,歷來都有台灣同胞到天水尋根祭祖。當日,來自台灣輔仁大學的學生李以琳,跟隨台北市甘肅同鄉會來到天水,首次參加了公祭伏羲大典。

“我們在歷史書上都學過,三皇五帝是華夏文明的源頭。這次終於可以來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參加如此盛大的活動,我覺得很震撼,也蠻感動的。”李以琳説,每年同日同時,台灣新北市三重區先嗇宮也會舉行祭祀伏羲典禮,她認為這是促進兩岸交流和增強文化認同感的一個活動。在台灣,許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都很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畢竟大家都是華夏文明的後裔——炎黃子孫。

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參加伏羲大典的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介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即使身處不同的地方、説不同的方言,但當我們回望整個中華文化的時候,我們的源和我們的根其實都是在一起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更加有責任做好伏羲文化傳承工作。

今年伏羲大典前夕,一群來自法國的旅行團參觀了伏羲廟,他們對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崇拜和珍視讚不絕口。

“我是巴黎一所大學的藝術史老師,以前讀過一些介紹中國神話和傳統文化的法語書籍,對伏羲有初步認識。現在來到這裡,對伏羲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法國遊客克萊特·德勒布朗(Colette Deremble)説。

“我們每年都舉行的公祭儀式,其實就是一種民族史教育。告訴下一代,我們的祖先是伏羲,我們是龍的傳人,不要忘記祖先的豐功偉績,這對於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意義重大。”萬建中説。

雍際春認為,伏羲及其部族所開創的仰觀俯察、窮究天地的探索精神,象天法地、參化萬物的創造精神,征服自然、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陰陽變異、剛柔相濟的變通精神,海納百川、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並成為支撐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和力量之源。

“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伏羲文化的創業、創新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彩篇章。”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何效祖説。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踏訪“羲皇故里”,追尋“龍的傳人”共同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