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種子”看黑土地穩産增産秘訣
新技術將育種週期從10年縮短到2年,國産玉米種子逐步替代“洋種子”......一粒粒種子,正為吉林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堅強保障。
發力科研,國産農業“晶片”算力強
大豆新品種“東生118”,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花鎮不少豆農的新“寶貝”。去年,這個品種在當地重度鹽鹼地上實現每畝超200公斤的好收成。今年,該品種走進當地更多村屯。從不打糧到高産,優質大豆新品種在鹽鹼地上展現硬實力。
貧瘠的鹽鹼地種出高産大豆並不容易。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馮獻忠和他的團隊通過十多年努力,默默在田間和實驗室中堅守,建立了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平臺,將大豆新品種的育種週期從過去的10年縮短至2年。“我們針對超高産、高蛋白、高油、耐鹽鹼等品種需求,利用新技術實現大豆個性化、定制化選育。”馮獻忠説。
馮獻忠是眾多奮戰在黑土地上的科研工作者之一。一項項新技術,正讓國産農業“晶片”更具競爭力。新技術背後,是政策的給力支援。去年以來,吉林省安排專項資金支援利用生物技術開展突破性新品種選育。
吉林省農科院應用單倍體育種技術,每年多個玉米新品種推向市場,還建立起一套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一批抗蟲、耐除草劑、增産的作物新種質。
攥指成拳,做大做強種業産業鏈
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裏,一派繁忙景象,科創中心、現代種業示範基地拔地而起。吉林省鴻翔農業集團鴻翔種業有限公司是示範區裏的企業,年加工玉米種子1億斤是企業的底氣。這幾年,這家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攥指成拳,打通種子研發上下游的“任督二脈”。“通過科企合作,合力開展育種攻關,做大做強種業産業鏈。”企業負責人賀偉説。
吉林省農科院是鴻翔種業的合作夥伴,近幾年雙方合作選育的“吉單63”等玉米新品種快速推向市場。吉林省農科院科研能力強,但市場推廣不如鴻翔種業。科企合作後,雙方共同開展玉米新品種研發和市場推廣。
有“小快靈”,還有“大聯盟”。吉林省正聚集省內40余家科研院校和種業企業組建“吉林省作物生物育種聯盟”,協同開展育種科技攻關,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種。
大力推廣,良種走向四面八方
連續兩年糧食總産量超過800億斤,吉林交出的這份優質産糧答卷中,糧食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功不可沒。
洮南市呼和車力蒙古族鄉的田地裏,玉米苗正茁壯生長,放眼望去一片翠綠。“用上了‘膜下滴灌’新技術,穩産增産有保障。”種植大戶路志江信心滿滿。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洮南市大力推進萬畝高標準農田和種子加工基地建設,幾十個優質玉米新品種長勢喜人,今年將有數千萬斤玉米種子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
去年以來,吉林省推動洮南市、公主嶺市建設國家級制種大縣。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通過建立300畝玉米高産競賽展示基地和200畝玉米産業化應用示範基地,集中展示20多家科研單位的優質玉米品種和先進農業技術,帶動更多農民應用。
目前,吉林省建立10個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好品種配套好技術,玉米穩産增産,種植新品種的農戶越來越多。”公主嶺市種糧大戶李振軍説。(薛欽峰、蘇適)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郭肖
(原標題:從“一粒種子”看黑土地穩産增産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