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共築北疆綠色長城

今年6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多年來,中國在防治荒漠化上付出了許多努力,築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北方,感受向綠而行的中國力量。

內蒙古杭錦旗——

黃沙長出草木

仲夏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黃河幾字彎南岸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從獨貴塔拉鎮驅車向西幾十公里,就到了位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沙漠生態度假旅遊區。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路邊始終林木蔥蘢,草地、灌木、喬木錯落有致。難以想像,幾十年前,這裡曾是黃沙漫天的“死亡之海”。

“每年立春過後,風吹起漫天沙塵,幾米的距離都看不清人。常常是一夜之間,房子就被沙子圍起來,門都推不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杭錦旗人民開始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造林治沙,第一代務林人陳寶榮還記得當年的情景,他説:“我們每天背著窩頭、鹹菜和水,起早貪黑沿著沙漠邊緣栽樹。當時沒有路,風颳起沙子打在臉上,針扎似的。”

1993年,杭錦旗在庫布其沙漠腹地進行造林種草試驗,通過4年連續不斷的治理,綠化荒沙坡8萬畝。1997年,杭錦旗穿沙公路動工,修路治沙同步進行,通過大規模飛播造林封育,一條綠色通道誕生。

2000年以來,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的實施下,杭錦旗累計完成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681.07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及修復144.93萬畝。2012年,杭錦旗入選全國林改百佳典型旗縣;2018年,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範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杭錦旗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區和天然林保護站站長那順吉日格拉説,杭錦旗防沙治沙工作實現了由小規模、小區塊建設向大規模、大基地建設轉變,由單一治沙模式向水、電、路全面配套轉變,由國家項目投入為主向企業和合作組織投入為主轉變,由低標準、低投入向高品質發展轉變。

走進杭錦旗獨貴塔拉鎮什拉召治沙站,青翠碧綠的垂柳、金葉榆長勢茂盛。陽光散落在葉片上,折射出耀眼的光斑,生機勃勃。

今年56歲的什拉召治沙站站長賈文義正在種植作業區忙活:澆水、平地、除草……這樣的日常,賈文義已持續了近40年。

1985年,18歲的賈文義接過了父親的鐵鍬。“那時候爺爺和父親治沙非常艱辛,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把鐵鍬,就是他們所有的工具。”耳濡目染,治沙種樹在賈文義心中紮下了根。

“過去只能聽見風捲起沙子‘嗚嗚嗚’吼,現在風穿過治沙站周圍的果林,是‘撲簌簌’私語。庫布其的風變溫柔了。”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奮鬥,什拉召治沙站為庫布其沙漠北部邊緣12.8萬多畝土地披上了綠裝。

“我們在沙漠裏不光種出了‘綠’,還種出了‘金’。”杭錦旗牧民敖特更花告訴記者。10多年來,她帶領當地農牧民累計綠化了3萬畝荒漠化土地。與此同時,敖特更花嘗試著把養殖和治沙結合起來,在沙漠裏種起了羊柴和花棒。“這些植物能夠適應沙漠環境,起到防風固沙的功效。通過反覆平茬,不僅能讓它們生長得更好,還能將多餘的富含高蛋白質枝葉加工成飼料。”

如今,敖特更花還開辦了園林綠化公司,將樹種到了新疆、西藏。

“杭錦旗林沙産業在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杭錦旗委書記華誠介紹,“以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夜鳴沙旅遊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業蓬勃興起。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庫布其沙漠的光熱和空間優勢,開拓光伏板下經濟,進一步提高了沙漠的綜合利用率。”

河北張家口——

綠洲鎖住黃沙

6月的壩上,綠樹蔥郁、層巒疊嶂,目之所及滿眼綠意,令人神清氣爽。

“20多年前,這裡年年刮大黃風,沙粒打在臉上生疼,有時候白天就像傍晚一樣,在家連院門都看不清。”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村民王淑美回憶道。

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中國持續推進的“三北”防護林等防沙治沙工程。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北京上風上水,是北路、西北路風沙南侵京津冀地區的主要通道,也是河北省防沙治沙的主戰場。

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武雲峰告訴記者,張家口市屬於“三北”防護林工程第一階段建設範圍,到1986年底,張家口完成造林265.41萬畝,到1999年底,森林覆蓋率達20.4%。

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基礎上,張家口市依託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儲備林建設等工程,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工作,2017年至2022年累計完成營造林1426.04萬畝。

截至目前,張家口市已基本形成了由沿冀蒙邊界防風阻沙防護林、沿壩水源涵養防護林等組成的生態防護體系,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成效逐步顯現。

“今年我們將繼續擴面積、提品質、增效益,在零星地塊上做文章,在困難地上求突破。”張家口市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科負責人石艷琴介紹。

“我們在張家口築起一道‘綠色長城’,防沙治沙取得了明顯成效。”武雲峰説,土地沙化、退化、鹽鹼化以及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控制,風沙危害進一步減輕,生態環境逐步向良性化方向發展。

“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榮譽,一張張“綠色名片”,印證著張家口的生態向好。

植樹造林,改善了氣候條件,調節了地表、地下徑流,避免了土壤養分流失,農田、草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多年來,張家口市通過綠化工作,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伴隨著綠色越來越多,生態旅遊日漸紅火,開拓了農民的致富門路。數據顯示,張家口市森林旅遊年均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總收入超千萬元。

新疆阿克蘇——

林海“點綠成金”

沿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柯柯牙路一路北行,10幾分鐘車程後,只見排排楊樹高大挺拔,片片果園果滿枝頭,這裡便是柯柯牙鎮。

因為柯柯牙綠化工程的實施,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今天的林海。

每天一大早,柯柯牙路兩側寬闊的人行道上,早練的人群在慢跑、跳舞……今年60歲的賽買提·加帕爾就是其中一位。

作為當年柯柯牙綠化工程的參與者,賽買提·加帕爾説:“沙塵少了,天變藍了,37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了現實。”

1986年,阿克蘇啟動了柯柯牙綠化工程。“鹽鹼地上植樹,談何容易?鞋破了,手磨出血泡,但沒人叫苦喊累,大家都憋著一口氣,就是要讓戈壁荒漠變模樣。”賽買提·加帕爾説,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的第二年,剛參加工作的他就加入到其中,拿著鐵锨,帶著幹馕,在戈壁荒灘上植樹造林。

“春天一片樹、秋天一捆柴”。賽買提·加帕爾回憶道:“當時種樹很難。第一年種植了4000棵樹,但成活率非常低。”

一年接著一年幹,最終,一條長57公里、寬46公里的“綠色長城”建了起來。柯柯牙由“滿卷狂風蝕春色,迷蒙黃沙掩碧空”,變成“風拂楊柳千頃綠,水潤桃杏萬園紅”。

6月,正是阿克蘇特色林果生長關鍵期,走進柯柯牙鎮,沿途果木繁茂,成片的果園裏,果農們忙得熱火朝天。

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以來,當地引導激勵社會力量投入到綠化工程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種植,走出一條生態富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前這裡土質貧瘠,風沙瀰漫,不要説種果樹,就是種草都難活。”艾合買提·薩吾提説,隨著柯柯牙綠化工程的實施,生態變好了,特色林果成了大家的“致富果”。

更多的人奔著好環境來了。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落戶溫宿縣,在柯柯牙鎮10萬畝生態園內發展蘋果種植産業,不僅進一步築牢了生態屏障,還示範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特色林果産業。

“我們的蘋果已遠銷到重慶、上海、廣東等地。”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郭長安説,柯柯牙綠化工程區域種植的蘋果品質好,很受市場歡迎,往往是一到蘋果成熟期,就被客商預定一空。

從一抹綠到連片綠,加上柯柯牙距離阿克蘇市城區僅6公里的地理位置優勢,柯柯牙周圍的村民紛紛發展農家樂和旅遊産業,盡享好生態帶來的紅利。

走進溫宿縣阿熱勒鎮尤喀克麥蓋提村的“十里桃花”農家樂,陣陣果香撲面而來,桃樹上挂滿了果實,夏季來臨,農家樂又迎來了旺季,“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忙得不可開交的老闆雲且姆·吐爾洪説。(劉紅文、趙彩芬參與采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共築北疆綠色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