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智慧化”助力西成鐵路建設安全優質推進

六月的高原,滿目皆綠,天空湛藍。在青海省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工程——西寧至成都鐵路項目施工現場,建設者們頂著驕陽施工正酣,一台臺工程車輛往來穿梭,電焊聲、機械轟鳴聲響徹在山川河谷間。

6月11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中鐵三局承建東祁連山隧道出口施工現場,只見洞內此時進行的二襯混凝土澆築工序僅有6名作業人員,他們使用數字化襯砌臺車進行施工,每一板二襯施工長度為12米,共計澆築超過120立方米的混凝土。數字化襯砌臺車自動行走、帶模注漿、自動澆築、自動計量、變頻振搗、智慧監測、自動記錄……澆築過程中能全面控制施工品質;另一處4號斜井工地,隧道洞內作業人員正在使用三臂鑿岩臺車進行開挖鑽眼作業,三臂鑿岩臺車在作業人員的操作下,自動鑽炮孔、打錨桿,並自動記錄鑽進參數生成地質雲圖……準確、快速。

“東祁連山隧道為全線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長21.595km,設計為單線雙洞。我單位負責東祁連山隧道正線長度9820米站前施工,主要有三個作業面,分別為4號斜井、5號斜井、出口,目前已全部進洞,各項施工生産全面有序推進。”中鐵三局集團西成鐵路13標段項目部一工區經理張華在現場忙著指揮調度。

距離隧道出口不遠處,是西成鐵路13標段智慧拌和中心,之所以稱之為“智慧”,是因為這裡每天只有兩名工作人員在崗,他們通過電腦控制生産施工所需的混凝土。只見他們嫺熟地按動紅色、黃色、綠色等不同的按鈕,監控大屏上就隨之顯示著混凝土生産車間內“聽指揮”的一系列操作,從下達生産任務單到安排罐車就位,再到斜皮帶、平皮帶響鈴啟動、開始生産攪拌混凝土,到最後出料,整個過程,生産車間沒有一個人。

“這樣的資訊化控制中心,我們標段有5所,工程所需的原料基本實現了智慧化生産,不僅品質可靠,還省時省力。”張華自豪地説。

説話間,我們跟隨張華來到1號鋼筋加工廠。偌大的廠房內,操作手加管理人員僅有10人。鋼筋網片、超前小導管、型鋼拱架配備全自動化生産線一次成型。鋼筋加工生産管理採用資訊化系統,實現對原材加工、生産計劃和車輛配送進行全流程管理,技術交底電子化,圖紙翻樣、加工、車輛配送等全過程均為數據化操作和管理。

“以前,這樣規模的生産至少需要四五十人,而且效率相對較低。你看現在,實現了遠端任務下發,生産全自動化,加工誤差降低,管理水準提升。”張華指著剛剛生産出來的鋼筋網片説,僅需30秒就生産出來了,而且品質可靠。

西成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縱向主通道蘭(西)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甘青三省互聯互通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所以工程建設不僅要進度快、品質高,還要確保生産安全。

“在工程建設中,我們通過嚴格落實‘工裝保工藝、工藝保品質、品質保安全’的管理理念,在下一步隧道施工中採用二襯智慧澆築臺車,全面提升二襯澆築品質。”西成鐵路13標段項目部總工申超超説,工程地質複雜,施工難度較大,更要嚴把施工品質關。

“針對西成鐵路地處高原高寒地區、晝夜溫差大的特徵,項目部在混凝土結構物施工中通過採取系統溫控及防裂措施,確保了混凝土的內實外美。”申超超説,4號斜井作為永久性輔助坑道設計,以高機械化、純電動設備施工新技術,配備電驅裝載機、電驅挖機、電驅出渣車,通過純電設備施工,不僅節能環保,同時解決了燃油機械設備對隧道洞內造成的廢氣污染,改善了洞內施工環境,打造東祁連山隧道施工綠色節能環保工程。

寬5米、長27.36米,每小時處理污水50立方米……在該標段項目部74號混凝土攪拌站,有一個污水處理站,在這裡將廢水回收,通過壓濾分解讓泥塊于清水分離,實現清水再利用,這是嚴格落實水環保措施的一項重要舉措。

由於西成鐵路13標段工程均處在河流、溝道、村莊附近,隧道、橋梁施工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高、任務重、壓力大。

“我們在施工設計中就把生態環保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考慮,項目部11處施工駐地全部設置生活污水處理站,所有駐地生活污水零排放。3座拌和站設置廢水廢渣分離再利用系統,實現雨污分離,生産污水經過處理達標後,實現再迴圈利用。”中鐵三局集團經理部副經理張延峰説,除了污水處理之外,項目部還全力做好綠化工作,全面踐行綠色環保施工理念,力爭將工程建設成為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範工程。記者 倪曉穎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智慧化”助力西成鐵路建設 安全優質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