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好戲連臺,陜劇分外精彩!

“只有你們真正懂得人民,人民才能懂得你們!”“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5月31日,西安新城劇場,話劇《延水謠》的舞臺上,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點燃了劇中青年文藝工作者以藝術為武器投身抗戰的激情,喚醒了台下觀眾關於歷史、關於信念、關於那個激情年代的記憶。

近日,陜西省多部精品劇目接連推出。從弘揚延安精神的話劇《延水謠》到謳歌治沙英雄的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從展現半個世紀時代變遷的話劇《生命冊》到反映當代青年奮鬥姿態的舞劇《生命之重》,優秀劇目紛紛登臺,為觀眾帶來更多藝術享受,讓文藝之光照亮生活。

■ 回望源自黃土地的理想信念

創立於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為新中國培養了無數優秀的革命家、文藝家。在這裡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引領著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作為西安話劇院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1週年、西安話劇院建院70週年的獻禮之作,話劇《延水謠》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長河,一起行走在這些藝術家的人生之路上。

抗日戰爭時期,無數文藝工作者和文藝青年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他們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尋得一方可以靜心學習的樂土。他們在這裡談柴可夫斯基、畢加索以及西方戲劇,創作著反映自己內心世界的“高雅藝術”:戰士們聽不懂的西方歌劇、缺乏美感而不被老百姓喜歡的繪畫、只有風花雪月的詩歌與文學……

當他們前往戰鬥一線,目睹了無辜百姓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親歷了警衛戰士為掩護他們而犧牲後,才看清了戰爭殘酷的真相。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隨後,一批批為工農兵服務、鼓舞軍民士氣的文藝作品噴薄而出。

在根據地演出歌劇《白毛女》時,因為格外真實致使飾演“黃世仁”的演員被憤怒的群眾圍追堵截;深受百姓喜愛的《小放牛》等節目演出後,演出隊每到一地,群眾都能循著地上的花生殼找到他們;以邊區軍民抗戰生活為內容,改造自西洋藝術的木刻版畫,開創了劃時代的藝術風格……伴隨著舞臺上每一位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成長,觀眾直觀地看到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體會到了文藝的崇高使命。

舞臺上,當劇中憨直可愛、有勇有謀的范團長犧牲的消息傳來時,文藝青年們悲憤高歌。溝壑交錯的黃土高原上,高高聳立的寶塔山鼓舞著革命者奮勇向前,奔流不息的延河水帶著革命先烈的熱血衝出這片土地的生命紋路,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穿越戰火硝煙為抗戰發出怒吼。舞台下,觀眾潸然淚下,激動之情化作歌聲與演出合歸一處,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在劇場中響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該劇導演傅勇凡説:“寶塔山是中國共産黨在艱苦卓絕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精神寶塔,延河水是養育了這樣一群人的精神河流。只有理解了這個地方的水土,才能真正理解為什麼延安能夠孕育出那麼多充滿革命激情與生活厚度的優秀文藝作品。”

■ 彰顯治沙群體的精神風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多年來,國家持續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可喜成績。其中,毛烏素沙地從“千年沙漠”到“萬里綠洲”的轉變,堪稱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跡。6月1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的上演,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偉大的生態奇跡,了解了那些數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茫茫沙漠中的治沙英雄。

“大漠裏的沙柳黃河裏的浪,活就活出個人樣樣。”雄渾悠遠的信天遊響起,何玉芳從荒涼的沙脊上一步步走過,嫩綠的新苗在她的足下生發、蔓延,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望無際的綠洲。這片幾十年心血與艱辛換來的綠洲,見證了她與丈夫石廣義相攜走過的治沙之路,見證了他們一家四代人的命運變遷。當華龍公司出資5億元欲強買5萬畝林地之時,何玉芳在賣還是不賣的內心煎熬中回憶起了曾經的一幕幕。

幾十年酷暑寒冬的浸泡,讓正值壯年的石廣義患上骨癌。不忍告知丈夫真相的何玉芳,將滿心酸楚與悲涼一人承擔。得知自己身患骨癌後,石廣義為了不讓家庭雪上加霜欲挖沙自埋。他在何玉芳的竭力規勸下再燃鬥志,卻終不敵病魔撒手人寰。為幫助父母償還債務,他們的兒子石大林外出打工卻誤入黑煤窯,被找到時已精神失常。何玉芳的養女石蘭蘭心繫石大林,無奈地嫁給毫無感情的潘運來,對哥哥石大林多年的悉心照料和對潘運來賣林地的堅決反對,成了二人離婚的導火索。被何玉芳好意收留的流浪漢潘運來,將多年的相處視作“扛長工”,與外人沆瀣一氣,成為刺向何玉芳最鋒利的尖刀……

劇情在現代與過去中反覆轉換,戲劇衝突層層遞進。何玉芳一家為實現沙漠變綠洲的質樸願望所付出的青春與血淚被展現在觀眾眼前,治沙人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和強大的人格力量被立在了舞臺上。全劇雖然沒有符號性語言和豪言壯語,卻充滿對家園的眷愛、對愛情的堅守、對兒女的舐犢之情、對生命的尊重,處處跳動著國家命運、時代發展的脈搏,閃耀著普通人堅守理想信念、不屈服沙暴肆虐、不接受利益誘惑、牢牢守住綠洲的人性光輝。

“活一天也要栽樹一棵,壓一把黃沙擋一股風……”這是劇中主人公的內心呼告,是無數治沙人的生命故事,也是“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的體現。沙漠已經遠遁,逐漸退守到了人們的記憶之中,治沙英雄群體共同創造的治沙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 記錄鮮活真實的生命故事

“把村裏人的事都給辦了!”當大學畢業的吳志鵬成為“吃公家飯”的青年教師後,來自老姑夫“見字如面”的字條一次又一次提醒著他:他還是那個喝百家奶、吃百家飯長大的無梁村的孤兒“丟”……5月14日至19日,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的“茅盾文學獎”系列第四部作品——話劇《生命冊》在西安人民劇院上演。

背負著沉重人情包袱的“丟”,在逃離鄉村之時,一次次在回憶中用心靈旁白串聯起眾多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命際遇:身體殘疾卻極富商業頭腦的“駱駝”,為了“老姑”吳玉花而入贅卻在無休止的家庭矛盾中落敗的村支書“老姑父”,為撫養兒女而小偷小摸、飽受村民鄙夷卻供養出3個大學生的“蟲嫂”,曾經靠泥瓦匠的手藝吃飯卻因為極度偏執而淪落為街頭“算命師”的梁五方……一個個鮮活真實的生命故事被錄于一冊,勾畫出近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描摹著小人物的掙扎與奮鬥,生動厚重,發人深省。

這部改編自作家李佩甫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同名話劇,自2019年初便開始了籌備工作。該劇主創團隊多次隨同李佩甫前往黃河流域周邊市縣深入生活、采風創作。歷經11次創作研討會、8次修改提升、4年多精心打磨提升後,這部長達320分鐘的“長篇”終於被搬上話劇舞臺。

在連續6天的演出中,該劇得到了業界專家與觀眾的肯定與喜愛。專家認為,該劇是陜西人民藝術劇院繼“茅盾文學獎三部曲”之後,創演的又一部表現當下生活、有力量有品質的戲劇佳作。書中的人物經過演員們的用心演繹,在舞臺上“活”了起來。貼近生活的劇情、鮮活生動的演出動人心弦、催人淚下,大家都在劇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感動和共鳴。

除幾部精彩大戲之外,一部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反映當代青年奮鬥姿態的先鋒舞劇《生命之重》也讓觀眾眼前一亮。

5月29日,在陜歌大劇院的舞臺上,從一粒種子的破土而出到最美時刻的絢爛綻放,再到自我意識覺醒後的摒棄禁錮,飾演梅、蘭、竹、菊的舞者用舞姿演繹了已過而立之年的舞者面對陡然而增的生活壓力,在夢想與現實中抉擇的故事。

陜西省歌舞劇院創作的舞劇《生命之重》以“梅蘭竹菊”意象為載體,隱喻人的品格、風骨與成長。劇中,舞者將現代舞蹈和古典舞蹈相結合,運用民族器樂、古典詩詞及臺詞同時進行呈現。“四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氣韻貫穿全劇,多維度展現其向上、向善的力量,詮釋了人生和藝術的最高境界:將有限的內在精神品性,昇華為永恒的無限之美。

《生命之重》,重在自我價值的追問與求索,重在突破常規給予舞臺生命已步入黃昏的舞蹈演員以平臺,讓他們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年輕舞者向著夢的方向奔赴、朝著心中的目標跋涉,讓不懈的奮鬥為青春披上最美的色彩,成為指引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航標。記者 柏樺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好戲連臺,陜劇分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