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天下第一紅”邛窯如何影響中國陶瓷史?

6月9日,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舉行,宣告四川省第三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未來,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三星堆、金沙一同,架構出四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三駕馬車”,為四川文化的推廣普及傳承作出更突出的貢獻。

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邛窯,是我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能夠與三星堆、金沙遺址並列為四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則源自於邛窯本身的硬實力。

揭牌儀式現場,上海鐵筆金石書畫院副院長、上海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徐柯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對邛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邛窯古陶瓷博物館館長尚崇偉説,“邛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做出過奠基性的貢獻,它在高低溫釉上彩釉下彩中的成就,是開創性的。邛窯的銅紅釉,曾被專家和學者們稱為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紅。”

談歷史

邛窯“一紅動天下”

誕生於成都邛崍的邛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邛窯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始創于東晉,成熟于南朝,盛于唐、衰于宋。在800多年歲月裏,在全國範圍內都具備極高的影響力。

邛窯為何能夠在中國陶瓷界嶄露頭角?對此徐柯生談道:“唐三彩是中國彩陶藝術的巔峰之作,而同時期的邛三彩最大特色,在於‘高溫、無鉛和釉下彩’。”徐柯生繼續講解説,“燒制時窯內的溫度,是區分陶器與瓷器的重要條件之一。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至1100℃左右,而瓷器的燒成溫度更高,在1200℃到1400℃。邛三彩燒制的溫度達到了1200℃,比唐三彩高200℃,相比純粹的陶器唐三彩,邛三彩處於陶與瓷的分界線,達到了一種非常奇妙的過渡狀態。而在邛窯陶瓷器中廣泛採用的釉下彩,也為後來的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邛窯的開創性成就還不僅於此,徐柯生説:“20世紀90年代中期,邛窯還發現了一隻拳頭大小的唐代瓜楞形水盂,那上邊有著一片‘火燒雲’般的紅艷,從專業角度來解讀,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銅紅’釉下彩。這種色彩的形成,來自於四川土壤中獨特的銅元素含量,再經過工匠的精心燒制後,最終讓邛窯時隔千年‘一紅動天下’。”

談影響

各地窯口可見邛窯的影子

在全國各個窯口中,邛窯的影子卻相當常見。徐柯生介紹説:“最典型的就是長沙窯。邛窯與長沙窯相隔何止千里?但或許是因為長江的連接,讓這對窯口産生了緊密的聯繫。從邛窯和長沙窯燒制的瓷器對比來看,二者裝飾風格、工藝流程、産品形態等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後世也把邛窯和長沙窯稱為‘姐妹窯’。”

二者雖然是“姐妹窯”,但是邛窯要比長沙窯“年長”600多歲,且規模更大,“邛窯經歷了低溫瓷到高溫瓷,有一個釉上釉下彩瓷到彩繪瓷的過程,而長沙窯卻沒有經歷這個發展過程,在我看來,更‘年長’的邛窯對長沙窯帶去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技術。”

徐柯生曾在景德鎮創業、工作多年,對於邛窯對景德鎮瓷器的影響,徐柯生進一步指出:“釉裏紅瓷與青花瓷並稱中國瓷器藝術巔峰的‘並蒂雙生花’,它是由景德鎮在元代時創造的。但釉裏紅卻並非景德鎮的專屬,正如之前所述,邛窯在唐代就已燒制出‘火燒雲’般紅艷的陶瓷器,而這種色彩的形成,也是來自陶土中的銅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景德鎮的工匠們有沒有受到邛窯瓷器的啟發和影響?我認為肯定也是有的。”除了長沙窯與景德鎮外,邛窯對汝窯也有著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人提出“汝窯來自邛窯”這一觀點。

談藝術

古代“實用主義”的巔峰

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記錄了這樣一件神奇的器物:“《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幹,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陸游的文字,展現出的就是“省油燈”的風采。省油燈,正是邛窯在“實用主義”上的巔峰之作。

除了省油燈以外,邛窯與其他窯口燒制的陶瓷器在定位上也具有自己的“個性”,那就是實用主義至上。從出土的邛窯器物可以看到,最常見的當屬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

“邛窯的這種接地氣,我認為是它可以從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的重要原因之一。陶瓷器存在最初意義,就是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日用品,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工藝的進步,技術的提升,為它賦予了額外的藝術附加值。”對於邛窯製品的實用性,徐柯生給予了高度的認同,他認為:“如今邛窯已經上升到和三星堆、金沙同樣的高度,是四川第三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充分説明瞭國家對邛窯的重視,對文化的關注。這對於邛窯是機遇也是挑戰。而面對挑戰,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讓邛窯融入生活,讓生活傳播邛窯。”記者 吳亦錚

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天下第一紅”邛窯如何影響中國陶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