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老西安”的城市記憶
城市的不斷更新,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建築、空間的改變,更是城市記憶與城市人文的傳承與發展。
5月31日,老城記憶·在西安“這”地方——陶滸《老城記憶》水彩畫及李運正《老西安》撕紙畫藝術聯展在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産業園開幕,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駐足欣賞。
城市記憶,藏在舊街巷、老建築、老照片,以及那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文字、音樂、電影、戲曲與繪畫裏,更藏在每一個與時光相伴的人身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把創作的視角伸向對傳統文化和城市記憶的挖掘中。
老地方,新生活
此次聯展通過兩位藝術家筆下描繪出的“老西安”,重現了這座城市的過往和記憶,用藝術創作喚起城市記憶。在城市不斷更新變換中,具有時代特徵的新生事物不斷出現,每一代人的記憶中都有著不一樣的西安。老鋼廠、老菜場等城市更新實踐,以藝術創造的形式,喚醒並展現出一個“老而新”的西安。
陶滸《老城記憶》水彩畫及李運正《老西安》撕紙畫藝術聯展,以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結合老鋼廠、老菜場等城市更新實踐所帶來的“老地方、新生活”,在那時、那地、那人、那事與此時、此景、此人、此事之間,建立起一條藝術化的情感紐帶,用城市鄉愁滋養當代生活。
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山説:“出於對‘老西安’的眷戀與熱愛,陶滸、李運正用不同的藝術手法表達老鋼廠的‘新面貌’,展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老鋼廠和老菜場代表不同的城市更新實踐路徑。老鋼廠是産業先行的創意園區和産業聚集社區,老菜場是以市井生活和創意商業為基底的文旅休閒街區。兩者都是‘老地方’,都留存著城市的記憶和生活痕跡,同時又帶來新的人群、新的産業、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公共藝術。”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發起人、老鋼廠設計創意産業園創始人全建彪説。
全建彪表示,希望通過老鋼廠、老菜場等城市舊址的煥發新生,讓更多時尚、年輕的藝術方式與西安城市更新項目碰撞。這種跨界融合是老與新的融合,體現了年輕活力與古老傳承之間的結合,更加符合現代潮流。
“老鋼廠、老菜場通過延續文化遺産,盤活存量資源,推動區域有機更新,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還成為了人們拓展文化旅遊生活的新空間。”西安市新城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局長趙曉程説。
繪西安,真寫實
“時代在不斷發展,我想用自己擅長的手繪再現自己經歷過的場景。作家朱文傑邀我為他的叢書《記憶老西安》作插圖,我就收集了許多關於老西安的圖片資料。隨著積累的素材增多,以及對這座城市過往的了解,我萌生了創作老城記憶系列畫的想法。”畫家陶滸説。
很多人説“陶滸的水彩畫像照片”,這正是陶滸想要達到的效果。在畫“東木頭市尚友社”一圖時,由於照片殘缺,陶滸根據童年的記憶還原了尚友社的原貌。“客觀呈現老城原來的風貌,引發眾人的回憶,是我的初衷和理想。”陶滸説。
“老西安”的街景是畫家李運正少年時期的記憶。為了還原當時的景象,他拜訪了很多收藏家,看到了一些老西安的照片。結合多年對民俗的研究和少年時期的記憶,李運正創作了《老西安》系列。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運正發現撕扯紙張産生的自然斷裂和殘缺,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多年來,為了掌握它的屬性,我不停地撕扯著各種紙張。我希望能夠不借助任何繪畫工具,僅用雙手撕扯紙張來塑造形象。”李運正説。
從1995年開始,歷時17個春秋,李運正完成了“三秦民俗風情系列撕紙畫”。這組畫以民國時期為背景,分三秦節俗、三秦婚俗、三秦喪俗、三秦食俗、三秦風情等,展示了那個時期陜西的人文、建築和衣食住行,共計200余幅作品。
青年畫家衛東青和他的團隊用手繪地圖的形式,將西安乃至陜西的歷史文化精彩呈現在世人面前。他們的作品讓人們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展示了西安城110多處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西安眾多特色美食,將地處陜西各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景觀都展示出來。
衛東青説:“我和我的團隊還創作了《唐長安城》。為畫好這張手繪作品,我們多次到大學求教唐史專家,蒐集資料,確定展示的內容等。我希望這幅作品能將唐長安城的東市、西市、大明宮、曲江池等都表現出來,讓人們一看到這幅畫,就能感受到唐長安城的氣勢。我覺得這是我作為生活在古都西安的一名藝術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畫家李秦隆用鋼筆寫生勾勒出人們記憶裏關於老西安的溫情時光。“西安透出的吸引力是持續的。”李秦隆説。
李秦隆在《繪憶長安》中用300余幅圖畫,用0.3毫米粗的筆尖描摹出了他記憶中西安的老房子、老街道和老物件。李秦隆腦海裏關於老西安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沉澱而愈發鮮明清晰。他在畫作中還原了民國時期南院門大多數店舖的面貌和名稱。“我畫這些畫就相當於寫一本日記,邊畫邊記,把當年的感受和記憶都融進了畫中。”李秦隆説。
寫長安,有情懷
作家李連源創作的《西安舊事》,收集了他10年來創作的92篇紀實文章。這些文章從鐘鼓樓、南院門、書院門寫到三學街、民樂園、東木頭市,從《李白與長安酒肆》《魯迅先生的西安之行》到《新城黃樓1936》《張子宜與民生市場》,從《尚仁路百年圖鑒》到《東新街夜市》,包羅了西安城大街小巷、歷史人文、風土人情,充滿了市井的煙火氣息。陶滸為這部作品創作的配圖,增加了作品的畫面感、親切感。
李連源經過認真細緻的採訪,然後再執筆為文。《西安舊事》是一種寫意和工筆相結合的作品,也是一種建築和人物相映生輝、歷史和現實縱橫交織、情感和文字相互融合的結晶。
“李連源是個全身心投入撰寫古城西安的人。他以自己的視角去看老西安街巷的過往,以自己所思所想去記錄即將逝去的歷史。”朱文傑説,“我和李連源都把筆頭對準老西安。我是西安西頭的,寫老西安就從西南城角寫起,連源是西安東頭的,寫老西安則從解放路一帶寫起。寫著寫著我們就在西安城中心的鐘樓食品店‘會師’了。1965年,我在這家店打過工。1975年,連源賣過這家店的鐘樓冰棍。雖然跟這家店接觸的時間相差近10年,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其認知的一致性。”
朱文傑撰寫的《記憶老西安》以西安的中軸大街串聯起無數個街巷,故事就從一條條街道展開。《記憶老西安》從西大街、東大街,再到南大街的書寫,系統、全面、細緻地呈現了“清明上河圖”式的老西安的全景,讓人們對這座古都有了最為直觀、最接地氣、最有煙火氣的視覺感受。
《記憶老西安》以“親見、親聞、親歷”的寫作方式,追尋老西安的一條條街巷以及一個個老建築、老店舖、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將近百年老西安消失的歷史雲煙、市井民俗、人世滄桑,一件一件串成鮮活的記憶,化為當代人的一縷縷鄉愁,彰顯了一座老城的文化血脈。記者 李靜茹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喚起“老西安”的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