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古老風雨橋披上“保護衣”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油沐村的青龍風雨橋,經過400年風雨洗禮,近日披上了防雷“保護衣”。

青龍風雨橋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全長35.1米,其中橋閣均寬7.6米,橋廊長27.5米、寬4.9米,橫跨在沐河之上。橋頂各條脊和屋檐上鋪裝了金屬導線,可避免風雨橋因雷擊而受到損壞或發生火災。同時還安裝了雷電流記錄儀,當風雨橋遭遇雷擊時,可以記錄雷電發生時的各項數據,為後期文物保護提供數據參考。

據悉,富川有27座保存完整的風雨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到清代光緒年間,大多位於瀟賀古道沿線古老村寨,除便於交通及供路人遮風避雨、休憩納涼之外,還有著保祐村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寓意。富川瑤族風雨橋有石拱橋、石梁橋、木梁橋3種形式,既有中國傳統廊橋的元素,又富有瑤族建築的文化特色,橋型和立面造型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13年,富川瑤族風雨橋群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為更好地保護風雨橋,今年,富川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上千萬元,為風雨橋實施防雷及安防工程項目建設,除了安裝防雷設備外,還安裝了監控系統、入侵報警系統、廣播系統,並通過網路將前端所有數據傳回監控中心。“考慮到汛期的因素,我們計劃6月底前全面完成富川27座風雨橋防雷及安防工程項目施工。”富川瑤族風雨橋群防雷及安防工程項目負責人王猛説。

近年來,富川加強風雨橋的保護力度,讓每座風雨橋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在風雨橋所在村委成立文物保護小組,聘請文物保護協管員,負責對風雨橋及保護範圍進行衛生打掃、安全檢查,並做好記錄和情況彙報等日常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富川已完成27座風雨橋文物本體的大型修繕、消防設施工程建設、保護規劃文本編制等保護工作。

“經過多年努力,優秀的文化遺産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富川瑤族風雨橋群已成為富川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我們將繼續做好風雨橋保護工作,更好地留住文化‘根’,守住民族‘魂’。”富川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蔣啟志説。(龐革平 李 慧)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古老風雨橋披上“保護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