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擊鼓説唱俑“活”了

頭戴巾幘,袒胸露腹,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出品原創文物活化舞臺劇《盛世歡歌》,館藏明星文物東漢擊鼓説唱俑在國博的劇場上“活”了。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們演繹的俳優張口大笑、神態詼諧,贏得陣陣喝彩。1個小時的演出,帶觀眾穿越到2000年前的東漢,經歷那個時代黎民百姓的跌宕人生。

擊鼓説唱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是漢代四川陶塑藝術的代表。它在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秦漢單元展出,備受觀眾喜愛,並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中。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20年全面啟動實施館藏文物活化工程。“通過館校合作,跨界融合開發文物活化舞臺劇是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向,《盛世歡歌》是我館文物舞臺活化的首次嘗試。”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活化工程領導小組負責人説,《盛世歡歌》活態創演的特色在於“融”和“趣”。既有古老與年輕的交融、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有文博與教育的交融,還有各種藝術手法的交融。同時,抓住了説唱俑最大的特點——有趣喜樂,無論個人經歷如何起伏,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把快樂帶給觀眾。

擊鼓説唱俑代表中華文化最早的説唱形式,折射出曲藝和戲曲最初的形態。舞臺劇《盛世歡歌》表現形式多元,將傳統的雜耍、説唱、戲曲等與現代話劇、歌劇、音樂、舞蹈、相聲、説唱等藝術融合,讓沉睡千年的擊鼓説唱俑在當代舞臺上“活起來”“潮起來”。全劇通過3個單元故事、4個場景,生動展現了生活在成都錦江之畔的俳優幾十年間的跌宕境遇和悲歡離合,將東漢説唱藝術中的詼諧和樂觀精神傳遞給觀眾。

“擊鼓説唱俑笑容生動,好像帶著滿滿的故事跨越千年。我們查閱了《史記》等,向國博的歷史學家學習漢代史,了解俳優的故事。我們學習漢代樂器知識,嘗試復原漢韻漢律,又匯入當代人喜愛的音樂元素。為復現漢代民間生活,還加入了百戲、蚩尤戲……”此劇導演、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揚表示,擊鼓説唱俑背後的中國精神將通過活化利用傳播得越來越遠。

據介紹,《盛世歡歌》經打磨後有望成為國博的駐場劇目。記者 鄒雅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擊鼓説唱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