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長安西望 “絲路”煥新

歷史是流逝的今天。

兩千多年前,伴隨著陣陣駝鈴,人類貿易互通、人文相通的足跡,將中國和亞歐大陸聯繫在一起,“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長安見證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交流的盛況。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這一節點,“蘸著萬千期盼寫就的西安宣言出爐,六國決心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宣佈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成立……”命運與共的故事在西安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中國-中亞峰會新聞中心外景 新華社

中國-中亞峰會新聞中心外景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萬眾矚目的中國—中亞峰會落下帷幕,“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的佳話成為新時代大國外交篇章裏濃墨重彩的一筆。

風吹千年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匯聚融通的場域,也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作為最早的古人類跨越亞洲遷徙的關鍵路線,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是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

“中國和中亞有四千年文明交往史,絲路全線貫通後中國和中亞交往主要有三次熱潮——漢代第一次‘中亞熱’、唐代第二次‘中亞熱’、當代第三次‘中亞熱’。”長期致力於絲路歷史研究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認為,中國與中亞主要交往成果集中在政治外交關係建立、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三個領域。

溯源中國和中亞國家的交往歷史,第一次熱潮出現在漢代。當時因為西漢使臣張騫兩次出使中亞,推動漢朝和中亞國家建立了直接官方聯繫,推動了絲綢之路在官方層面實現全線貫通。漢代中亞康居國王率領龐大使團經由敦煌懸泉置來長安訪問開創了中國中亞元首會晤先河。中國和中亞地區的直接交往推動中亞成為漢朝、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交流交往的十字路口。

“西漢時期,絲綢之路實現全線貫通。來自中亞各國使者和商人將來自中亞的瓜果蔬菜、特色飲食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的果盤子、菜籃子,也將珠寶、香料、珍禽異獸、樂器樂曲帶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娛樂生活。東漢時期佛教經由中亞傳入中原地區,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席會東這樣描繪。

張騫“鑿空之旅”,從長安(今西安)邁出了第一步,也打開了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大門。

位於西安浐灞生態區的西安國際會議中心

位於西安浐灞生態區的西安國際會議中心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絲綢之路”的意義更加深刻遼遠。“從空間上來講,絲綢之路是地球之弧;從經濟上來講,絲綢之路是地球之鏈;從文化上來講,絲綢之路是地球之虹。”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中國首位絲綢之路文化宣傳大使肖雲儒這樣闡述“絲綢之路”的意義。

一帶一路

2013年秋天,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習近平主席説:“我的家鄉陜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在習近平主席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

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遊人如織

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遊人如織

作為近些年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倡議之一,“一帶一路”倡議名稱來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這個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更積極發展與絲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

從歷史上追溯,絲綢之路隨國運的興衰而綿延跌宕。短短十年間,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與之相伴的,是一個古老而奮進的中國,正在重新定義合作。

共計約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我國山水相連,3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綿延著人類歷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從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上,中國與中亞五國註定了山水相依、人文相通的情分。中亞國家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源地,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中亞關係邁向更高發展階段。

梳理近幾年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會談及方向,不難發現,本次“中國—中亞峰會”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中國中亞關係下一個黃金30年方面,具有深遠意義。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中亞地處聯通東西、貫穿南北的十字路口,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之際,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5月18日在陜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拍攝的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5月18日在陜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拍攝的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指出,各方高度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引領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將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為新起點,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同中亞五國倡議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形成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這為中國—中亞關係擘畫了新藍圖。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中亞峰會的成功舉行,將進一步提高中國中亞的戰略互信程度,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區域與關鍵節點,中亞的地位、作用和優勢更加明顯。

貿易互通

提及中國與中亞地區,經濟合作是繞不開的話題。

兩千多年前,張騫的出發,開拓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商貿大道與文化交流之路,到唐代,中國和中亞交流掀起第二次熱潮。

“魏晉南北朝到唐代時期,來自於中亞的粟特人成為絲路商貿往來和文明交往的主要承擔者,將絲綢、陶瓷和茶葉中原三寶傳播到中亞及絲路沿線各國,又將香料、珠寶、金銀器傳入中國,推動唐長安成為世界第一國際化大都市。”席會東説。

來自唐代中國的養蠶織絲技術、造紙術傳入中亞後在撒馬爾罕、木鹿等地形成新的織絲和造紙中心,與唐代中國實現産業鏈、供應鏈對接,降低了當地人的學習成本,促進了知識的社會化普及,推動中亞地區形成“胡錦”等特色織品,使中亞地區在絲路貿易網路中實現高度繁榮。

“至今,來自唐代的造紙工藝和絲織在中亞依然傳承著,已成為中國和中亞國家共用的文化遺産,促進了中國中亞的民心相通。唐代貨幣在中亞廣泛流通推動中亞成為唐朝貨幣離岸中心,推動了中國和中亞的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席會東講述道。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十年間,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基建、農業、水利、電力等領域合作日益廣泛和深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額達到70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0%,創歷史新高,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平穩。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與中亞貿易額同比增長22%,發展勢頭強勁。

中國從中亞國家進口農産品、能源産品、礦産品同比增長均超過50%,中國對中亞國家出口機電産品同比增長42%,中國與中亞跨境電商貿易額同比增長95%。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持續深化經貿務實合作,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中國-中亞友誼林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中國-中亞友誼林 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的主旨講話中,就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亞提出“四點主張”,就怎樣發展中國同中亞國家合作提出“八點建議”。

加強機制建設、拓展經貿關係、深化互聯互通、擴大能源合作、推進綠色創新、提升發展能力、加強文明對話、維護地區和平……從舉辦“聚合中亞雲品”主題活動,全面提升跨境運輸過貨量,加快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建設,到在鹽鹼地治理開發、節水灌溉等領域開展合作,制定科技減貧專項合作計劃,開行面向中亞的人文旅遊專列等,這些實打實的舉措,將為中國和中亞五國人民帶來福祉。

人文相通

長安西望,“駝鈴”再起,“絲路”煥新,這場歷史與未來交融的盛會,續寫著中國與中亞國家雙向奔赴的新篇章。

長安西望,“駝鈴”再起,“絲路”煥新

曾幾何時,中國與中亞通過絲綢之路這一連接歐亞文明的重要紐帶開始了文化交流。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産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自漢以降,雙方的人文交流從未間斷過。在人文交流方面,當今中國與中亞是古代絲綢之路文明與文化融合交流歷程的自然延續,是對“絲路精神”的發揚光大。

從當前説起,自從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分別建交以來,雙方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得到長足進展。

在藝術交流方面,中國和中亞國家文化歷史悠久,中亞國家獨立以後,中國和中亞五國定期舉辦“文化日”活動,歌舞和藝術團互相訪演,美術和圖書展覽相互推介。例如,中央歌劇院大型原創歌劇《瑪納斯》、甘肅省《絲路花雨》舞劇團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演出,令當地觀眾耳目一新。

在文保方面,中國中亞的文保合作推動了中亞文化遺産保護,造福了中國、中亞和世界各國人民。2014年6月,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增加了三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彼此的親近感。2013至2022年,中烏合作修復的希瓦古城,讓千年古城煥然一新、重現芳華。2013年以來,中國中亞聯合考古發掘了一批中亞絲路古城遺址,中國大遺址保護和文物保護管理經驗推動了中亞國家文化遺産保護,為當地培養了文保人才。

西安街頭拍攝的中國-中亞峰會主題裝置。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西安街頭拍攝的中國-中亞峰會主題裝置。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國中亞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合作日益深化。十年來,中亞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迅速增加,中亞國家的中文熱持續升溫。哈薩克目前有5所孔子學院,每年完成中文培訓3000余人。2022年11月開始運營的塔吉克魯班工坊,是中亞地區的第一家魯班工坊,為當地乃至中亞地區培養高水準技術人才。成為促進共同發展的技術驛站,搭建了中國和中亞民心相通的橋梁,推動中國中亞合作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範。

在2014年至2017年間,已屆耄耋之年的肖雲儒三走絲路,跋涉近四萬公里,走過32個國家90多個城市。

肖雲儒把絲綢之路形容為“彩虹之鏈”,他説,“彩虹的顏色非常豐富,這就像是絲綢之路上不同的文化的融合過程一般,從最原始的戰爭開始,通過不斷博弈發展到現在。各個文化之間既有平行獨立發展的部分,又有相互融合交流合作的組合。”肖雲儒解釋道,“尤其在當下,地球村裏有很多國家,它也能包含容納下這麼多種文化共存發展,求同存異,而不是只允許某一種文化盛行。這是一個平行平衡共同繁榮的景象,就像是彩虹一樣。”

時代之晤

關於中國—中亞峰會,既是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中國和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的峰會。它的舉辦,具備時代賦予的多重意義。

“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這樣定義“絲綢之路”的深遠意義。依託“絲綢之路”重新定義合作的中國—中亞峰會,將在中國-中亞關係史上樹立起一座新的歷史豐碑。

西安是友誼合作的橋梁

西安是友誼合作的橋梁

峰會上,中亞五國元首撫今追昔:“西安是友誼合作的橋梁”“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一帶一路’再出發之地。”

翻閱浩繁史冊,縱覽亞歐版圖,遙想從駝鈴古道到今日川流不息的“鋼鐵駝隊”,西安,以跨越千年的時間廣度、以古新融合的都城氣度、以連接東西的地理維度,呈現在世人面前。

命運與共的故事在西安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命運與共的故事在西安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這場盛會,讓舉辦地西安受到了萬眾矚目,也讓西安又多了一重新身份——“峰會城市”。此後,時代命題予以西安一次次機遇,命運與共的故事也在這裡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在這場時代盛會上,習近平主席這樣闡述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與光明前景。建交31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實現從睦鄰友好到戰略夥伴,再到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跨越,“重千金”的分量裏,不僅有絲路“鑿空”的深情凝望,更有新時代大國外交的豐厚積澱。

“什麼叫陜西?陜西往西走就是西部。什麼叫絲路?絲路就是中國西部再往西走再走出國門。西部就是絲路,就是世界。”在肖雲儒三走絲路的追尋中,道出絲路很有可能預示著第二個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到來,會是世界文明史的改寫。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和地區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與中亞的友誼,從千年前的古代絲綢之路延續至今,這次具有時代意義的會晤,必將為紛繁複雜、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穩定因素,也必將增進民心相通,推動文明互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再續新篇。(文/《絲路文明》李惠茹 圖/除署名外由曲江新區管委會提供)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