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多維角度看高新:科創高地“高”在哪

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達7.5%,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1909件,每人平均技術合同交易額在全國173家國家高新區中位列第一,科技創新能力居於全國第一梯隊……

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指出,陜西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多年來,西安高新區立足加快實現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大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及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高地,通過創新驅動,不斷續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安高新區,從科技成果、創新平臺、轉化機制等多個維度,看一看西安高新區這個科創高地“高”在哪。

科技成果接連涌現  一年取得158項重大突破

基於對“硬科技”清醒而敏銳的認知和對未來産業賽道的佈局,西安高新區近年來不斷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持續加大科技攻關支援力度,聚焦“雙鏈”融合發展,圍繞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一系列硬科技成果加速呈現。僅在2022年,西安高新區就取得158項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成果。

其中,紫光國芯憑藉其SeDRAM(異質整合嵌入式動態隨機記憶體)技術,成功斬獲“中國芯”年度重大創新突破産品獎;中科微精承擔的飛秒鐳射超精細微圓孔製造裝備項目突破了光束掃描技術、自適應定位技術等七大關鍵技術;華秦科技航空航太的高溫隱身技術、先進偽裝技術、高效熱阻技術等先進技術填補國內産業化空白……

智慧財産權高地加速隆起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309件

在近日公示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中,西安高新區摘得“兩銀四優秀”,這其中的兩個銀獎為全市獨有,總體獲獎數量和品質相比往年實現了新的突破,再次展現了高新區過硬的智慧財産權創造力和科技創新水準。

摘得中國專利領域最高榮譽,得益於西安高新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力打造智慧財産權發展的“高新模式”。數據顯示,目前,高新區累計專利授權量超過13萬件,有效發明專利43067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9件,商標有效註冊量超11萬件。僅去年一年,高新區授權專利23614件,國際專利申請178件,分別佔西安市總量的40.68%和35.89%,在全市的支撐地位越發凸顯。

智慧財産權優勢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去年8月,西安高新區成功獲批“國家級智慧財産權強國建設示範園區”,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獲批的國家級智慧財産權強國建設示範園區,為繼續深入實施智慧財産權發展戰略再添“砝碼”。

積極爭奪“話語權” 近40項國際標準具有全球影響力

又一項國家標準由高新區企業制定!近期國家發佈的12項網路安全國家標準中,位於西安高新區絲路軟體城的西安交大捷普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參編了3項安全標準的制定,為網路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貢獻“高新力量”。

近年來,高新區“標準制定”走向世界的案例還有很多。區內企業中航富士達公司主導制定的射頻同軸電纜組件第4-2部分頻率達6GHz接50-9型半硬電纜組件(跳線)詳細規範發佈,成為IEC國際標準,為國內外生産企業和用戶提供了統一的依據和指南。

在西安高新區,交大捷普、中航富士達、西電捷通等多家企業成為“標準制定”者,在資訊技術、光電子、網路空間安全領域等相關領域,擁有“標準話語權”。目前,西安高新區擁有近40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已超過800項,成為高新區企業在技術上不斷攀登和科創實力不斷突破的最佳見證。

緊盯強國“剛需”  大科學裝置加速佈局

作為高水準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高層次科技人才的“蓄水池”、高技術産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大科學裝置是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隨著西安“雙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的啟動,西安高新區瞄準科技前沿,加速佈局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和先進阿秒光源等多個大科學裝置,為解決重大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問題創造了條件。

其中,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建成後,授時精度優於100皮秒,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為完善、性能最先進的地基授時系統,將為我國電力、通信、金融、交通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研究等領域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授時保障;先進阿秒光源預期産生的阿秒脈衝可超過目前國際最高水準,將打通原始創新成果向市場轉移的瓶頸,助力西安硬科技之都建設,最終形成陜西光子産業發展全生態體系,打造全球光子技術原始創新高地。

模式創新催生新動能 “高新經驗”全國共用

科技成果轉化中,資訊不對稱是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科研人員更關注技術,而企業經營者則更關心投入産出比、回報率等,這就需要既懂市場又懂技術的中間力量來銜接推動。在西安高新區,這類中間力量有個別樣的名稱——“技術經理人”,目前,“技術經理人模式”已作為改革創新案例在全國推廣。

技術經理人只是西安高新區以模式創新力推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安高新區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科創新生態,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互乘放大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

推廣“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深化校地、院地、所地融合發展;建成全國首家“硬科技支行”,針對硬科技企業,從專屬産品、服務模式、審批機制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創新;加速推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工作,獲評全國“企業創新積分制優秀工作單位”……模式創新正不斷催生出西安高新區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創新能級大躍升 37家國家級創新平臺添動力

作為“追光計劃”與“秦創原”成果轉化及展示平臺,陜西光電子先導院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平臺在西安高新區已全面啟用,這標誌著陜西向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子産業生態高地的戰略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推動全省光子産業向集群化、規模化、高産值化發展。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堅持夯實基礎研究底座,強化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形成了“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科學園—科學城”的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佈局了以西電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為代表的高能級科技轉化平臺,集聚了西北有色院金屬多孔材料、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等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落地了首個陜西實驗室——空天動力陜西實驗室,以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形成一批“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

目前,西安高新區已集聚國家級創新平臺37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86家、新型研發機構203家。

科創板彰顯“硬科技”底色 上市企業成創新動力源

今年1月,西安新通藥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順利過會,成為西安高新區第8家科創板企業。科創板開閘不足四年,西安高新區便以8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傲人成績,在眾國家級高新區中刷足存在感。

科創板是西安高新區上市企業中亮眼的一環,卻不是唯一。目前,西安高新區共有上市企業75家,僅去年一年,就有10家企業成功上市發行,累計首發募資總額88.88億元,其中不乏萊特光電、華秦科技、斯瑞新材等科創板企業,以及西測測試、易點天下等創業板企業,呈現出“多板齊上”“多點開花”的態勢。

資本市場“戰績”表現背後,是西安高新區出挑的科創實力。手握硬科技王牌,西安高新區做實硬科技産業和實體經濟,同時以為資本市場儲備科創種子,而科創企業上市後再反哺産業和實體。在“上市十條”等系列政策,上市“五專”服務機制,上市企業儲備庫遴選機制等的加持下,目前西安高新區已儲備各類上市企業185家,後備力量持續壯大。

持續壯大科創“生力軍” 一年新增國家高企2060家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實施科創企業“育小、登高、升規、晉位、上市”五培工程,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全週期培育鏈條。

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高新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607家,同比增長40.3%;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60家,同比增長36.1%;累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5008家,全市佔比51.6%。

與此同時,西安高新區還加快培育一批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運作品質高、經濟效益好、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今年國務院國資委公佈的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和專精特新示範企業名單中,西安高新區企業——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陜西省8家上榜企業躋身其中。

據了解,截至今年3月,西安高新區累計獲批“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57家、省級274家,分別佔西安全市總體量的50%、61%。

雙創生態“陽光”“雨露”足 培育在孵企業13000+

西安高新區是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數據顯示,目前全區擁有雙創載體184家,目前,高新區各類雙創載體共184家,總面積1021.02萬平米,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4個,佔全市比例42.4%,省級孵化器33家,佔全市比例62.3%;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24家,佔全市比例31.2%,省級眾創空間62家,佔全市比例55.3%,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器”示範平臺25個,西安高新區儼然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創”熱土,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這些“閃亮”的數字背後,是西安高新區堅持以新求變、敢破敢立的勇氣。成功探索出“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催生出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中科創星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了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發展的“西安模式”;引進Founders Space西安中心、HAX Xi’an、Rocket Space等一批國際化創孵機構……

創新創業一直是西安高新區砥礪發展的動力引擎,從破局者到領跑者,“雙創基因”已經深深烙在發展的印記裏。截至 2022年底,高新區擁有在孵企業超過130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5000家,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607家。(西安高新區)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