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遇見青銅器何尊見證最早的“中國”

5月18日至19日,舉世矚目的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再度西望,喜迎中亞貴客。本次峰會的新聞中心設置得很有特點,融入了諸多陜西元素,來自陜西省的6件國寶級文物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向八方來賓展示,充分彰顯了陜西的形象魅力和文化底蘊,其中包括出自寶雞的青銅重器——何尊。

5月20日,記者走訪坐落于寶雞市區風景秀麗的4A級景區中華石鼓園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進一步探求青銅器何尊的神奇魅力。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宣教部主任翟慧萍告訴記者,青銅是一種合金金屬,是由銅錫鉛三種金屬組成,是人類掌握的最早的合金金屬。

目前可知,最早開始發展青銅器的是埃及地區,約在西元前 3150 年;兩河流域的青銅時代則大約開始於西元前 2900 年。中國境內最早進入青銅時代是夏代晚期,經過商周春秋,約有1600 年的歷史。

“青銅器之鄉”緣何而來

寶雞自西漢神爵四年(西元前58年)出土“屍臣鼎”,兩千多年來,這塊土地上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瑰寶,以其數量多,器形種類全,銘文重要,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青銅器之鄉”。寶雞的青銅器出土形式有遺址發掘、墓葬,特別是窖藏最為獨特。

大量青銅器的出土,催生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對外免費開放,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銅器為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建築面積3.4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館藏文物47萬件(組),其中珍貴文物3237件,文物種類全、價值高,尤以西周青銅器著稱於世。現有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周秦文明之光》和常設專題陳列《對鏡貼花黃——古代銅鏡與時尚生活展》《陶語訴春秋——古代陶器與文化生活展》《明月照瓊琚——古代玉器與藝術生活展》等展覽,以考古研究成果和歷史文獻為依據,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實物展陳、多媒體展示、場景復原等有機結合,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了商周時期寶雞青銅文化的豐富內涵,使人們從中得到歷史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青銅器何尊的神奇魅力

滕曉華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講解員,自大學畢業後來到這裡,10年時間裏,她每一天都被青銅器的魅力所折服。

她説,何尊,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院之寶,為西周早期盛酒器,造型優美,口圓體方,符合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何尊通體四道透雕扉棱,自上而下以動物為主題,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口沿以下以芭蕉葉和蛇點綴,中部為高浮雕饕餮紋,瞠目咧口,粗大的卷角翹出器外,有一種騰躍欲食的動感,下部為淺浮雕獸面紋,以雲雷紋墊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變化,是西周早期一件豪華典雅的青銅酒器。

這件國寶的發現充滿了傳奇色彩。1963年的初秋,寶雞賈村垣陳堆家後院因陰雨連綿坍塌,出土了一件銅器,陳家將其收藏。1965年,為了生計,陳家將銅器賣至廢品收購站,以此用於日常生活開支。當年9月,寶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銅器徵集到博物館,這是寶雞市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徵集的第一件青銅器,故而被奉為國寶,備受重視。

1975年國家文物局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這件銅器被借調北京。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受命參與籌備展出,在清理文物銹蝕時,看到何尊的底部較平,就想會不會有銘文,於是剔除銅銹,發現了12行122字的銘文,這一發現當即轟動學術界,使何尊身價倍增。

何尊內的銘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在四月丙戌日,對父親武王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王在京室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天命,武王滅商後,則告祭于天説:“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你們作為宗族小子,要效倣父輩為周朝效勞,完成使命。周成王在訓誥完畢後,對何賞賜了30朋貝,何為了紀念這一榮寵,因此作此尊,用來祭祀他的父親。

何尊銘文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是目前發現文物中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中”字的口代表的是人們居住的城邦,豎代表的是旗桿,四個橫代表旗桿上面的旗幟,意為旌旗在氏族部落中央飄揚,是氏族的族旗、標旗,也是氏族成員外出歸家的方向。“國”字的左邊代表人們居住的城邦,右邊是兵器戈,象徵軍隊。古人認為沒有百姓、城邦、軍隊就不能稱之為國。中國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了“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八十年代,何尊曾以千萬美金的保價,多次赴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展覽。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不得出境外展。

1982年,何尊印于中國文物特種郵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片,聞名海內外。滕曉華説,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寶雞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看‘中國’ 來寶雞”是寶雞的城市宣傳語,“在這裡,我們看祖國的文化底蘊,更可以看山清水秀和有著中國速度的欣欣向榮”。記者 王曉光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遇見青銅器何尊見證最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