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北京: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

“咚——”5月18日一早,伴隨著餘音綿長的古鐘聲,一扇古雅木門被徐徐推開,白衣仙人“石額公”緩步走出,引得觀眾凝神觀望。

這是由宣南文化博物館首次推出的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宣南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長椿寺內。長椿寺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為皇家敕建廟宇,明末清初有“京師首剎”之稱,盛極一時。2019年以來,長椿寺第二次大規模文物修繕工作啟動,對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進行改陳升級。

如今,煥然一新的宣南文化博物館再度對外開放。在展陳設計上,博物館以“沉浸式”體驗為導向,巧用數字化技術,率先探索出沉浸式戲劇導覽的全新展陳活化路徑,實現了文物古建保護、展陳藝術效果與人性化觀展體驗的統一。

“諸位,請隨我來。”話音落下,觀眾紛紛跟上“石額公”的腳步,移步“斯文在茲”展廳。

粉墨登場,京腔渾厚,盪氣迴腸……一曲《定軍山》,隨即在耳畔響起。一旁的“風雅存”迷你戲臺裏,正在上演崑曲《長生殿》。光影打在透明面板上,映出伶人身影,舉手投足,衣袂飄飄。

一側是伶人幻影,一側是餘音繞梁,觀眾全情融入其中,仿佛穿越回到了人文薈萃的宣南寶地,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在此交會,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這是幻影成像技術,能把影像畫面投射在實景模型中,給人亦真亦幻的視覺感受。”宣南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宋媚麗説。

“觀看完導覽劇後,我對宣南的歷史底蘊與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仿佛在歷史的長河中親身體會公祭楊椒山、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宣南報業……”住在附近幾十年的居民張驁説。

廟宇樓閣、瑰寶珍玩、皇家園林……在北京市,共登記有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産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5處。散落在各處的文物古建,如同顆顆明珠,共同串起北京綿延千載的歷史文脈。

作為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承載著“讓文物、遺産、古籍活起來”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北京市在持續推進文物保護的背景下,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通過探索文物騰退與開放利用機制,促進博物館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讓塵封的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

太液之濱,紅墻黛瓦下,古琴聲悠悠傳揚。5月19日,在西城區景山後街10號院內,經騰退修繕後的慶雲寺,整裝升級為金石博物館,首度開門迎客。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慶雲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建築坐北朝南,格局為二進院落,是典型的院落式寺廟。

依託民間收藏家的藏品支援,升級後的金石博物館內常設金石文化展覽,同時分佈有匠人工坊、文人書房、非遺文化體驗館等功能空間。其中,專題展“文道恒輝——書齋文玩清供展”中的50余組(件)展品均來自民間藏家。

“這是北京市首家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力量參與的多方合作共建的博物館。”西城區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靳真表示。

齊玫是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金石博物館得以面世,她是推動者之一。據齊玫回憶,金石博物館籌建始於2019年。當時身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齊玫,對民間藏家參與博物館建設十分關注。此後齊玫積極為籌建民營博物館建言獻策。最終在西城區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博物館選址復建後的慶雲寺,於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正式開館。

“金石博物館將文物活化利用與博物館建設相結合,為民間收藏家提供了展覽空間,搭建起連接文物與民眾的橋梁,為北京再造一處文物活化的樣板空間。”靳真表示。近年來,僅西城區就啟動52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已完成34處,不僅讓一批文物“活”了起來,也帶“火”了一批博物館。

博物館是首都北京的優勢資源。目前,北京市“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效初顯:首都功能核心區利用騰退後的文物建築、名人故居、會館,建設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朝陽區利用工業園區騰退空間和集體産業空間,建設一批異彩紛呈的主題博物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鼓勵企業興辦科普場館,打造“科技館之城”;國有企業建設的企業博物館、遍佈鄉村的鄉情村史館等不同形態的“類博物館”,也成為各區重要的特色文化名片。

據最新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北京備案博物館215家,有開放空間、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博物館條例》備案條件的各類場所561家,初步形成門類豐富、特色鮮明、展陳豐富的城市博物館體系,北京地區博物館進入注重高品質發展的階段。記者 張景華 通訊員 張紫旖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北京: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