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秦川:縣域經濟模式不會千篇一律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也是融通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載體和紐帶。
近年來,縣域經濟的發展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縱深演進,以及大中型城市快速發展的瓶頸顯現而逐漸進入市場角逐的視野,一向並不看好的縣域經濟發展溫度悄然升起。如何推進縣域經濟高品質崛起?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發力點何在?對此,長期致力於縣域經濟研究的陜西省統計局二級調研員郭秦川,跟記者分享了一些他的獨到見解。
郭秦川
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
作為以縣級行政轄區為範圍的經濟活動總體,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形式之一,也是國民經濟基本單元之一。
郭秦川在接受《絲路文明》專訪時談到,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主要體現是建立在以傳統農業經濟為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形態,隨著經濟發展的進步,不斷優化提升産業結構的區域性經濟。“從經濟管理模式上來談,具有以縣城牽引、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載體的特點。隨著發展進程加快,從單一的農業生産,向三次産業深度融合發展轉化,並且伴隨工業反哺農業的高新技術與資訊化的滲透、應用,農業經濟逐步進入現代化發展模式。”
提到縣級行政單元,首先想到的是以農業(第一産業)為生産經營主體的經濟區域,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認知略有變化,融入工業和服務業的元素份額逐漸多了起來,農業的份額此消彼長,也成為必然結果。
縣域工業化進程加快提升
“一方面,城市攤大餅式加速擴張,加上工業化進程加快提升,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服務業自然就會加大,這樣無形中做大了第二、三産業。另一方面,由於第一産業相對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産值和附加值低,週期長,受季節、氣候、災害等影響較大,長期制約第一産業發展的自然因素解決難度大等影響,第一産業跑不過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發展。”談及縣域經濟中農業份額此消彼長的原因,郭秦川這樣解釋説。
除此之外,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人文傳承、生産慣性等影響,縣域經濟區位化差異較為明顯,特別是在産業形態和産品種類與品質方面,差異較大。經濟發展的歷史積澱不同,發展進程差距明顯。以此造成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內化環境(生活環境和條件、公共服務保障與水準、營商環境、人文環境等)不同。
做大做強的縣域經濟結構
2022年,“四個縣級市被確定為大城市”的話題引起廣泛關注,江蘇昆山、浙江義烏、浙江慈溪和福建晉江這4個縣級市,躍升為大城市,成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速的例證。
從小縣城變成大城市,這四個縣城的發展之路是否具備可複製性?可以做大做強的縣域經濟結構應該是什麼樣?在郭秦川看來,由於縣域經濟所處區位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稟賦、生産要素等存在天然的差異和差距,不會有或不存在一個統一發展模式或公式,更不會千篇一律。
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
“需要根據縣域經濟所處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稟賦、主體功能區定位、歷史發展積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縣域經濟外部環境(周邊區域發展情況等)、國土空間彈性(建設用地與可耕地保有量、可調節量等)、縣域經濟長期規劃方向、對接中省重大戰略部署能力等,來決定自身縣域經濟結構或經濟結構的産業比重。”郭秦川表示。
從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來看,排名前十的縣(市)主要是利用當地的資源、技術、地理區位優勢,這些縣域第二、三産業佔比重很大,縱觀全國,做大做強的縣域經濟,大多因地制宜、産業先行。江蘇省蘇州市下轄昆山市、常熟市、張家港市等縣域經濟多數以工業經濟為牽引,帶動第三産業,反哺第一産業;浙江省義烏市小商品集散地與旅遊業發展,是典型的第三産業發達的縣域經濟市;黑龍江省的五常市、慶安縣、訥河市、方正縣等,為糧食産業經濟發展示範縣;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則以蘋果産業為首位産業而立縣;內蒙古的扎蘭屯市以畜牧業為首位産業等。
“也就是説,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找準定位,持之以恒,並不斷強鏈、延鏈、拓鏈、創新鏈,帶動和優化産業結構,會有好收穫。”郭秦川説道。
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
産業興,則縣域興。近年來,各地縣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活力競相迸發,區位性特點和優勢逐漸彰顯。但是,縣域經濟不同於國民經濟,縣域經濟不能“小而全”,要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旅)遊”,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産業。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難點和發力點在哪?
蘋果産業是洛川縣的特色産業
郭秦川以陜西陜北蘋果産業發展舉例,提到陜北蘋果産業發展存在栽種品種較單一、鮮食和加工比例不合理、産品深加工不夠等問題,這也反映出當前無論是縣域經濟特色産業,還是首位産業,存在特色不特的普遍性,即多數縣域特色産業存在同質化,産值和附加值低,鏈條短的現狀是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難點之一。
同時,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還存在産業規模、企業數量、集約化經營、效率與效益後勁不足。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縣域産業不專不特,混合産業比例大區位。再加上土地指標、經營性短期過渡資金短缺、人才供給不足、勞動力季節性或階段性結構短缺、經營資訊化程度與水準等制約較多,每個産業活動單位不同,受制因素不一。
縣域之間的競爭本質是特色之爭,關鍵要緊扣高品質發展要求,抓住重點、找準要害、突破突圍,走特色發展之路。談及因“縣”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發力點,郭秦川用“規劃、規避、人才、預防”這八個字概括。
“要務實科學規劃定位,對産業發展目標市場和受眾或客戶要有明確目標定位,從做政務向做市場做生産力轉化。要做好主體功能區規避,優化和盤活現有國土空間資源。要擁有實務性職業經理人、工匠、技工、人力資源保障,突出唯實。要把控好財務和産業鏈、供應鏈風險,做好預期、預警和預防。”郭秦川説。
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關鍵
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在縣域、潛力在縣域、優勢在縣域。
近年來,活躍的經濟活動、專業化和分工協同,使得縣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無論是“富土薄脊”的黃龍縣,還是走在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列的江蘇省昆山市、江陰市等,縣域經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但從長遠看,縣域經濟能否實現高品質崛起,還面臨許多困境。
做優縣域人居環境是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關鍵之一
郭秦川談到,困境之一是産業定位和産業鏈的創新,這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産業戰略定位問題。這種定位,取決於戰略規劃設計水準和執行能力。各區域和區位縣認識和想法差別大,差異明顯。短期性與長期性謀劃交錯發展比較優勢不是很明確。困境之二是國土空間指標競爭。不同區域與區位縣域經濟受地理環境和條件約束不同,其主體功能區限制性差別較大。
“改革開放至今,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空間與城鎮建設競爭劣勢很明顯,政策制度傾向性較為明確,拓展優勢不足。縣域處在一個受大中城市擠兌狹小空間。”在郭秦川看來,縣域經濟發展同時也面臨著人口、資源、資本、技術、人才等匱乏的問題,再加上多數縣域周邊經濟環境、政策爭取環境、地質條件、自然環境、社會保障等存在較多短板。
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關鍵是什麼?郭秦川説,首先是做好做實規劃定位,特色做特,産品做優。其次做強縣域基礎設施設備保障,持續優化縣域基礎設施提升,確保基礎設施供給有效使用。
“在此基礎上,做優縣域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縣,在做好硬體的同時,更要做好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體系等拴心留人的軟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營商環境,這個不是説出來的,需要長期投入和氛圍培育。同時,做實政策制度的相對穩定性。重點在招商引資、財金供給、稅收調節、土地出讓金、租賃租金等下功夫。”郭秦川強調説,要用對心思,用好心思,持之以恒,實幹見效。(文/《絲路文明》李惠茹 圖/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