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千年回首 博望相承

大漠風煙、駝鈴陣陣,兩千多年前,張騫持漢節出使,“鑿空”西域,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博望”即“廣博瞻望”之意。

如果想深刻感受“博望”之意,就要從博望侯的長眠之地——城固開始,從拜謁張騫墓開始。

“於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歷史上關於張騫的記載,多從西元前138年開始。

那年,在宮中為“郎”的張騫應漢武帝之召,帶領百人使團,出使西域,開啟了“鑿空”之旅。這次出使歷時13年。其間,張騫被匈奴扣留十餘年。西元前126年,持漢節不失的張騫終於返回長安,並帶回了西域各國政權分佈、風土民情和山川地形的詳細資料。

雖然在張騫出使之前,中原和西域已經有了往來,但像這樣官方層面的、長距離大規模的交流還是第一次。這次出使,不僅開闊了漢朝人的視野,更叩開了中國和世界交流的大門。

西元前123年,張騫作為嚮導和參謀,隨同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由於張騫十分熟悉匈奴的情況,這場戰役,漢軍大獲全勝,張騫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

西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順利與烏孫結盟,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軍事戰略目標。

《漢書·張騫傳》記載:“騫還,拜為大行。歲余,騫卒。後歲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張騫一生兩次出使西域,他開闢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以絲綢為大宗貿易的商業之路,更是人類文明的對話之路。後人沿著他的足跡,頻繁來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間,逐漸呈現出“東西使者,絡繹不絕;商販胡客,相望于道”的盛況。

西元前114年,張騫病逝,歸葬故里漢中郡城固(今漢中市城固縣)。此後的兩千多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絕,來拜謁張騫墓的人亦不絕。

“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

《史記·衛青列傳》記載:“將軍張騫……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關於張騫墓,自漢代以來,歷代文獻均有著錄,沿革明確。

今天,我們看到的張騫墓呈覆鬥形,墓冢封土底部長19.5米,寬16.6米,高4.26米,佔地面積約320平方米。墓周臺地為長35米、寬26.5米的不規則長方形,佔地約933平方米。

根據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的記載“有碑,文字磨滅,不可辨”可推測,張騫墓前應該有年代更早的碑,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保存下來。

如今,張騫墓冢南面一共有四通石碑。正中為三通相連的石碑,居中的為“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碑,是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命地方政府修葺張騫墓時所立。東西兩側的分別是“漢博望侯墓碑記”碑和後裔碑,均為1879年所立。“當年,張氏後裔中有一位名叫張楷的人,立了五品軍功。當他回到故鄉城固時,便請求當時的縣令胡瀛濤對其祖墳進行修葺,便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兩通碑。”城固縣張騫紀念館宣教部工作人員李婷説。

“漢博望侯墓碑記”記載了張騫的生平功績、張騫之孫張猛的事跡,以及其後裔張楷等人呈請縣府修張騫墓之事。後裔碑上則按照張氏後裔的輩分排序,刻有張楷等57人的名字。

“通過張氏後裔增修祖墳需要報請地方政府同意的事例可知,早在清代,張騫墓作為名人墓葬和重要古跡,已被納入保護管理工作之中。”李婷説。

墓冢西南側還有一通石碑,名為“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碑,刻立於1939年,高2.74米,寬0.8米,青石質地,方首方座,是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師生所立。碑體分陰陽兩面:正面為《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由我國著名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撰文,西北聯大教授黎錦熙書丹;陰面所刻為《漢書·張騫傳》。

在墓冢南側的不遠處,還有一對沉睡兩千多年的漢代石獸,默默守護著主人。地方誌中多把這兩尊石獸稱為“石虎”。它們選用青色石灰石加工而成,昂首、細腰、臥姿、腹下鏤空,是國家一級文物。

“尤足證為張公原墓無疑”

佇立在“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碑前,記者仔細辨認略顯斑駁的文字,一段知識分子追憶先賢、科學考古的往事逐漸清晰。

1938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遷校城固。同年7月,國立西北聯大歷史系考古委員會清理了張騫墓墓道。這也是迄今對張騫墓唯一正式的、科學的發掘。

“考古學家們在那次發掘中清理出了張騫墓前深陷地下的兩尊石虎和墓道漢磚、破殘馬骨、五銖錢、陶片等文物。最重要的是,這次發掘發現了撰有‘博望’字樣的封泥。所以,吳世昌在撰寫《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時寫有‘尤足證為張公原墓無疑’。”李婷介紹,這塊封泥不僅證實了張騫墓的真實性,更是張騫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遺産點之一的重要證據,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那次考古發掘不僅是一場學術活動,更是國立西北聯大師生喚醒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意識的愛國之舉。在這通體量不大的碑石之上,我們看到了西北聯大的師生們穿越戰火與苦難,于顛沛流離中弦歌不輟的昂揚精神和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

作為張騫墓真實性的實物見證,“增修漢博望侯張公墓道碑記”碑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威嚴氣節,百折毅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兩千多年間,無數人往來于絲綢之路,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這裡相互碰撞交融,熠熠生輝。時至今日,博望侯張騫的偉大毅力和開拓精神仍然讓後人難忘。

2019年9月1日,漢中市頒布了《漢中市張騫墓保護條例》,這是漢中市首部歷史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

今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為更好講述絲路故事,張騫的故鄉城固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4月1日,為深入研究絲綢之路相關問題、推動漢文化傳承發展,城固縣舉辦了“2023張騫與絲綢之路高峰論壇”。

4月3日,在張騫紀念館,城固縣舉行癸卯(2023)年祭祀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大典。“張公後裔,以祖為榮;友睦忠誠,開拓圖新;威嚴氣節,百折毅行;恒忍勤樸,博望傳家。”大典上,在社會各界人士面前,張騫後裔們誦讀了由第67代張騫後裔張利軍所撰寫的新時期《張騫後裔家訓》。

“城固的張騫後裔現已傳至73代,有1000多人。每年,張氏後裔們都會來張騫墓祭拜。對張氏後裔來説,張騫不僅是祖先,還是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英雄。”張利軍説。

李婷介紹,在城固,祭祀張騫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是每年清明,張氏後裔集體前往張騫墓祭掃叩拜,緬懷祖先的豐功偉績,告誡後代奮發有為。後來,祭祀張騫由家祭改為民祭,進而演變成一種社會民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

4月20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和漢中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佈活動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據介紹,“一帶一路”年度漢字將於5月19日在漢中揭曉。記者 楊露雅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千年回首 博望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