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民宿集群激活大灣村(文化産業賦能鄉村)

李學靜又回到了大灣村,摸著村頭的兩棵沙棗樹,斑駁的樹皮上冒出嫩綠的枝葉。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黃河幾字灣裏,碧水環繞,大灣村仿佛和10多年前一樣,卻又好像有許多不一樣。

2004年,為了配合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大灣、小灣、大柳樹和岔河4個村的大部分村民搬到了中衛市,李學靜也是其中之一。2018年,李學靜在中衛市區看到有酒店服務人員的招聘資訊,擠進人群一看,黃河宿集,招聘後面還有括弧標注——工作地點:原大灣村。

宿集,顧名思義,是許多民宿品牌的集合,即民宿集群。

應聘成功,過橋,渡河。回到大灣村,村頭的沙棗樹還在,廢棄的房子卻變了模樣。黃褐色的夯土墻,原木色的立柱,小巧的方形窗子,一切都那麼熟悉。走進去,卻飄著咖啡香。水磨石地面的淺灰色空間很敞亮,裝修自然、粗糲,細看又帶著精緻。李學靜感到親切又疑惑:這是酒店嗎?

“不是酒店,是民宿,而且是帶著本地風格的民宿。”沏一杯麥茶,黃河宿集創始人陳祖品解釋自己的觀念。2015年,陳祖品開始重新打理中衛市的這片廢棄村落,集合國內眾多知名民宿品牌打造了這個項目。一座座富有本土特色的土坯房,混搭絲路文化的特色裝飾,處於沙漠、黃河與山地交界處的古村,“像是從土里長出來的房子”。

南岸、墟裏、元白、大樂之野,這些品牌一家一個土坯砌的院子,彼此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就像以前村裏的鄰居一樣。”這是李學靜的理解。

工作不久後,李學靜總忍不住去“鄰居家”串門。“大樂之野,門口有棵大槐樹。南岸是沙棗樹,院子裏還種著枸杞苗。”李學靜如數家珍。“還有元白,一棵棗樹就長在大廳裏,天花板專門為它開了洞。秋天,外面的葉子黃了,大廳裏的葉子還是綠的。”

黃河宿集不大,樹卻不少。從黃河岸邊碧波輕撫著的沙柳,到圍墻邊高大筆直的白楊,晚風吹過,它們沙沙地響,“就和從前在村裏一樣,夜裏躲在外婆懷裏聽。”李學靜説。

為什麼要保留這些樹?“最簡單的原因是喜歡。”陳祖品説,在發展過程中,民宿逐漸被演繹成“精品酒店”的一個“馬甲”,“‘民’流失了,‘宿’就成為一個空洞的地標,旅行者的體驗也愈發單薄。”黃河宿集留下了這些原汁原味的樹,依託黃河景觀,修復當地特色建築,打造文化旅遊綜合體。

2019年4月,黃河宿集開業。李學靜心裏忐忑,會有人喜歡這樣的村子嗎?沒想到,開業當月,房間就全被訂滿,訂單一下子從5月排到了國慶假期。

這幾年,在小小的大灣村裏轉,李學靜成長為一名路線規劃師,帶著遊客看沙漠,探訪舊村落,講講這個矮墻的故事,聊聊那家灶臺的趣聞。“給他們講以前的故事,講宿集的建立,更好感受這片西北的土地。”漫步黃河邊,這個扎著單馬尾的姑娘踢著小石子,石子跳進河裏,濺起柔軟的漣漪。“晚上,大家一起烤紅薯、煮玉米,遊客和我們都放鬆下來。聊聊天,數星星,最後和不少遊客都成了朋友。”

黃河宿集變成旅行熱門目的地,這個河水懷抱中的幾字灣也漸漸熱鬧起來,越來越多當地人回到了大灣村。“你看,那個咖啡師就是大灣村人。”李學靜一指,透過玻璃,小院裏,一個男孩子正歪著頭製作咖啡,“還有小灣村的王姐,她回來後做的麵包可是一絕。”如今,黃河宿集80%的服務人員都來自中衛當地,旅遊的火熱也帶動當地就業增收,“村子裏曾經荒廢的小賣部也重新開起來了,熱鬧得很。”

傍晚,李學靜常會在黃河邊走走,聽聽水浪的聲音。

十幾年前,她還是個小姑娘,常常在放學後、日落前,趕著家裏的小羊在河邊飲水。那時,日子過得漫長,直到天空多了絢麗的彩霞,李學靜才匆匆趕羊回去,回到燈光逐漸寥寥的夯土房。

現在她轉頭,眼前夯土墻圍繞的院落裏燈火通明。天南海北遊客的歡笑聲、當地村民和遊客的聊天聲,交織出生機勃勃的村莊。

李學靜還記得,村頭有兩棵沙棗樹,那是過去開澡堂的李爺爺種的。沙棗樹樹皮斑駁,嫩綠的枝葉冒出來,在每年的春風裏,在黃河的波濤邊搖動。記者 秦瑞傑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民宿集群激活大灣村(文化産業賦能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