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詩人”王計兵:用“熱愛”把人生寫成詩
撈沙子、撿破爛、擺地攤……他換過很多工作,也曾有很多種身份;三十多年間,他寫下4000多首詩,其中一首《趕時間的人》讓他被網友熟知;他是被生活一次次捶打過的,但在漫長的艱辛和漂泊的人生裏,文學成了他的救贖。他就是“外賣詩人”王計兵。
王計兵是什麼時候火了的,似乎很難找到確切的時間點,但當“外賣詩人”闖入公眾視野時,這位民間詩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並奔赴熱愛的經歷,卻讓大家敬佩又感動,尤其是那一句句直抵內心的詩句,仿佛是來自靈魂深處,關於人生的字字叩問。
“無心插柳”
“外賣詩人”,只是看關於王計兵的標簽,就覺得十分浪漫,一種被承認又很酷的身份。
“寫詩這件事情有很多的偶然因素,2009年我們家買了第一台電腦,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寫小説、寫散文的一些抒發的模式,轉換為了詩歌的模式。”“無心插柳”,王計兵這樣形容他與詩歌的緣起。
當時打字速度非常慢,為了減少打字的時間,王計兵會把寫的一些文章裏面捨不得丟棄的句子挑出來,再打到QQ空間裏保存。後來被網友知道,變成了詩歌的模式,從那之後他就喜歡上了這種表達方式。
而從寫作的歷程上來説,王計兵與文學結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那時,王計兵第一次做農民工,閒暇之餘,會去舊書灘讀書,但時常讀到一半,手中的書就會被別人買走,或者回工地休息的時間到了。久而久之,讀書讀到一半的情形越來越多。“對於一個閱讀的人來説,一半的情節卡在心裏非常難受,我就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續寫下來,一來二去就喜歡上了文學。”王計兵回憶説。
早期的寫作讓王計兵過度沉迷,出現了很多極端行為,如時常會模倣文學寫作裏面虛構的主人公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便造成了一種錯覺。特別是帶給父母的一種錯覺,他們會認為王計兵受寫作的刺激和影響,精神出現了問題,直到後來發生了“焚稿事件”。
“我父親一把火燒掉了我所有的稿件,從此之後禁止我寫作。也就是從那之後,長達25年,從1992年初次發表小説作品,到2017年再次發表詩歌作品,中間有25年我是停止投稿的狀態。雖然説也在寫,但是只是一種愛好而已。”王計兵説。
“趕時間的人”
王計兵出生於江蘇邳州,初中輟學後輾轉于山東、新疆、江蘇等地,做過農民工,在河裏撈過沙,開過翻鬥車,甚至擺地攤、撿破爛。2002年,他和妻子來到昆山打拼,一待就是20多年。受疫情影響,王計兵經營的雜貨店生意並不景氣,於是跑起了“外賣”。在工作間隙,他堅持用文字記錄著生活的點滴。
“趕時間的人”,王計兵這樣形容外賣員群體,而他的成名作,就是源於2019年,一次不愉快的送餐經歷。
“我爬了六樓上去,對方説沒點外賣。打電話後,訂餐人又告訴我一個地址,等我爬上去發現還是錯的。再聯繫時,他又給了我一個地址。外賣送到時,他不僅沒有道歉,反而説我蠢,‘那麼大年紀,那麼蠢還要去送外賣’,當時我心裏非常窩火,突然有一個念頭,寫下了這首《趕時間的人》。”王計兵講述説。
從空氣裏趕出風
從風裏趕出刀子
從骨頭裏趕出火
從火裏趕出水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個地名
王莊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
用雙腳錘擊大地
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2022年,這首詩被詩友在社交平臺上轉發後,瀏覽量達2000萬,王計兵也因此走紅網路。
寫了幾十年,送外賣才不過四五年,他卻因“外賣詩人”被外界所知。“以前的寫作像是從房內透過窗戶或門來觀照世界,送外賣後,橫亙在他與世界間的墻被拆除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計兵曾這樣形容。
“如果賣書可以改變經濟狀況又有什麼不好”
詩是會呼吸的思想,會焚燒的字,從開始寫詩到成名,為大眾所認識,很多朋友都會問王計兵,心態有了怎樣的變化。王計兵坦言,一直非常清醒,非常冷靜,對這件事情看的很從容,主要是抱著特別感恩的心情來看待。
“我知道自己的寫作狀態,也知道自己的創作水準,很多時候對待走紅這件事情,我都理解成是朋友們的高度關注,和網友們的一種善念,如果説真的有什麼心理變化,就是以前我對短視頻,或者包括比較喧鬧的狀態,是排斥的態度,但是現在已經在開始接受,並嘗試改變,説白了就是希望自己的書,可以被更多的人喜歡,被更多的人接受,希望書的銷量能夠好一些,如果賣書可以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又有什麼不好呢?”在王計兵看來,要抱著平常心、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件事情。
從走紅網路到出版詩集,王計兵心態之平和,甚至可以用“大意”來形容,“大意”到當出版社主動聯繫他,提出要為他出版一本詩集時,王計兵連合同都沒看就簽了字,他説:“出詩集是我終極的夢想,能出一本書該是多開心的事情。”
人生之路本就崎嶇坎坷,寫作之路亦是,但在這條崎嶇坎坷的寫作之路上,王計兵始終沒有放棄,正如他在自己詩集的序言裏所寫的:“最困難的時候,寫作是唯一能給他內心深處帶來快樂的事。”
趕路1000公里去見余秀華
今年4月,王計兵輾轉坐了8個多小時的火車,跨越近1000公里,與余秀華談論詩歌、生活和意義。
有人曾評論稱,余秀華和王計兵都是文學界的“闖入者”。余秀華在詩壇的出現,曾被形容是像把殺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閨秀裏一樣醒目,而王計兵在54歲憑第一部詩集走紅,身著外賣服飛馳疾行,翩然超越了一眾穿著長衫的文人墨客。
當被問到王計兵關於這條評論的看法時,他表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文學的路上,也不可能説誰是闖入者。因為這條路上一直走著很多的人,只是有人走在大路上,有人走在小道上,有人走在田間地頭,大家的路徑不同罷了。“如果非要説是‘闖入者’,那就應該是我們一直走在小路上,然後突然有一天,大家的視野變得寬闊了,注意到了我們。”
王計兵和余秀華,可以説是詩壇的兩朵“奇葩”,一朵紮根底層,用真情實感澆灌,並“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愛著愛我的人”,一朵孤獨盛放,熱烈、耀眼,動人心魄。
“我和余秀華老師的這次交流,帶給我很大收穫,首先是顛覆了被網路影響到關於余秀華老師一些認知。她其實是一個非常真誠的人,也特別願意坦誠地交一些朋友,但是她確實是非常有個性的人,棱角分明,而我是相對平和的性格,對我會有借鑒性的作用。”王計兵分享説。
“閃電替代不了星辰”
在王計兵的詩歌裏,父親是“五彩畫布上一滴墨”;愛情是“母親偏癱如北坡,唯有父親日夜照料”;生活則“像一面斜坡,詩歌是陡峭的另一面”;小時候是“孩子一聲接一聲地哭,才像一塊塊補丁,修補著我的童年”……
王計兵説,愛上寫作、堅持寫作的這麼多年,文學帶給他最大的感受是,寫作會磨練一個人的性格,會幫助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會讓自己變得平和,産生更多的善念,讓自己走在好人的路上。
快節奏的當前,文字逐漸變得越來越小眾化。但在王計兵看來,一個真正喜歡文字的人,會觀察、體悟到文字,詩歌等文學帶來的角度,和視頻、快節奏等多元化的娛樂方式相比,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我時常把這些快節奏的方式,比喻為夜空裏的閃電,雖然明亮奪目,但是永遠替代不了星辰。而文字是一種長久的、慢慢滲透性的、可以鑲嵌進你生命裏的東西。這些閃電之類的光芒,雖然會帶來瞬間且短暫的光亮,但很快就會消失,雖然説它不斷出現,但是永遠替代不了這浩瀚的星空。”王計兵以這樣的比喻鼓勵更多的人讀書、寫詩,熱愛生活。
談及未來,王計兵説,長期以來,自己的寫作,特別是寫詩之後,一直是一種“碰撞型”的創作方式,一直等待靈感來撞擊,然後抓住這個瞬間。如果説對未來的設想和規劃的話,會想到未來這種碰撞發生的越來越多,而自己抓住的靈感,抓住的瞬間會越來越多。
“繼續把這些靈感整理成冊,當我的體力和年齡進一步衰老之後,可能會安下心來,再寫一次長篇小説,圓了我少年的夢,講述一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吧。”王計兵説。(李惠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