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大漠上的“奔盛”之路
初夏的高原,大地披上一層新綠,嫩綠的種苗衝出厚實的土壤,孕育出勃勃生機與希望。
5月10日,記者走進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尕海鎮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數臺大型玉米點播機正繁忙而有序地穿梭于萬畝優質飼草基地進行播種作業,規劃整齊的飼草耕地連綿數裏,如巨龍般俯臥的指針式噴灌機遊走于田間地頭,返青的苜蓿草翠綠茂盛……
從曾經的荒涼戈壁,到如今的滿目青綠,奔盛草業沿著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的明晰方向,深耕荒漠,勵精圖治,砥礪奮進,短短幾年間,硬是將茫茫戈壁變成了萬畝人工“草海”。
拓荒戈壁,
飼草産業向“綠”而生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牧草産業逐漸興起,初步形成了集種子繁育、牧草種植、産品加工、貯運和銷售等各環節聯接的産業鏈條。面對省內外飼草市場需求量大、草産業發展潛力廣闊的前景,不少正邁向農業轉型發展之路的民營企業從中看到了希望。
奔盛,含義即奔向勝利。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青海奔盛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也是西寧市農牧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過去主要從事馬鈴薯種植和農業機械化生産。
2015年,青海省飼草産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專家為青海省飼草産業發展出謀劃策,搭建平臺,開闢出一條適合青海飼草産業發展的可行路徑。企業便是自那時起,驅動“草業”高速發展的車輪,找到了一條農業産業轉型發展的“奔盛”之路。
“天時”已具備,接下來就是尋找“地利”與“人和”。飼草産業發展必須借助現代化的機械、宜機化的大片農田、合適的氣候和政策的支援才能發揮規模效益。於是,奔盛草業創立之初便將退休專家、創業大學生、農村“田把式”等人才統統吸納進來,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尋求最好的“地利”條件。
從青海東部農業區到環湖地區,從寧夏鹽池到內蒙古烏海,從西藏日喀則到新疆奎屯……最終,在青海省飼草産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團隊建議下,鎖定在了海西州德令哈地區。
海西州地處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有著豐富的草地資源,也是青海省重要的農牧業生産基地,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近年來,海西州堅持綠色發展原則,圍繞“生態海西、綠色農牧”,加快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飼草産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2019年,團隊與海西州德令哈市兩個鄉鎮的四個村集體簽訂1066.6公頃土地流轉合同,開展品比和種植技術試驗,引進青海省飼草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進行大規模種植。立足“以草定畜”理念,企業決心在當地發展現代化草牧業。
“由於氣候和所處地理位置原因,當地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土地鹽鹼化嚴重,不利於傳統農業發展。但是,當地可用於飼草種植的土地面積普遍較大且較為平坦,比較適宜現代化大型農機高效作業。”自此,以發展現代化草牧業為目標,奔盛草業“拓荒”海西的脈絡徐徐打開……
井字格的耕地裏各類大型播種機械穿梭不停,播撒下新的希望。倉儲區,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將各類飼草産品打捆裝車,發往全國各地。如今,公司已在尕海鎮建成集飼草料貯藏庫、農資貯藏庫、牧草種子晾曬、青貯堆儲為一體的現代化畜草基地,自有種植基地面積達3533.3公頃,成為目前全省範圍內民營企業中擁有自有種植基地面積最大的農業公司,並計劃在5年內擴大到6666.6公頃。
細如粉末的黃色土壤,被一片片高矮不同的牧草所佔據,現代化草牧業在大漠戈壁落地,並逐步改變著這裡固有的顏色。2023年5月,這家從事人工飼草種植、銷售,飼草良種繁育、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的現代農業企業已在大漠戈壁紮根4年。
創新發展,
“高原草都”破“土”而立
戈壁大漠獨有的茫茫黃褐色,是亙古以來高原荒漠化、半荒漠化氣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面對海拔高、日照強、乾旱缺水,加之土地鹽鹼化等地質地理條件和環境因素,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對短短幾年前剛剛起步的“奔盛草業”來説,並非易事。
來到公司萬畝優質飼草基地的一片苜蓿草地,看著地裏密密麻麻生長的苜蓿草,董事長鮑奎臉上滿是笑容,“這是我們4月份種的苜蓿,已經返青80%了,等到10月底就能收穫了!”
眼前,嫩綠的種苗破土而出,茂盛成長的背後是堅持不懈的付出。“過去,這裡別説種草,就連表層的土,一刮大風都給你吹跑了!”鮑奎回憶當時的種植情況,充滿感慨,“本以為的盆滿缽滿被顆粒無收的鹽鹼地和三四十公分稀稀拉拉、雜草叢生的半‘戈壁灘’狀態的農田所取代。”
鹽鹼地怎麼調節才有效?不同的作物適合種在哪個基地?播種時間如何確定?生産計劃如何調配?澆水量到底控制到多少才對……面對擺在眼前的重重困難,公司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當中,與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大學、青海省土肥所等科研單位達成長期合作,將“高寒地區飼草生産全程機械化整合技術”和“苜蓿高效生産整合技術”運用到生産實踐中。
指著田壟邊的土層,鮑奎高興地説:“通過鹽鹼地改良技術,現在這裡的土壤耕作層增加了11-13公分,不光提升了飼草的成活率,還讓這裡的土地利用率也大幅度提升。”
德令哈為大陸性荒漠、半荒漠氣候,缺水、乾旱是飼草種植最頭疼的事情,剛冒出丁點的綠往往會被高溫和乾旱打個措手不及。走進公司的飼草種植基地,伸展長達數米的灌溉系統是戈壁灘裏滿眼翠綠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飼草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一環。
“水到哪,草就長到哪。”從2021年起,公司相繼引進“微噴灌”和“指針式噴灌機”節水灌溉技術,並針對當地的地況、氣候進行生産調整和技術改革,讓飼草種植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和規範化,灌溉效率大幅提升,飼草産品産量也從原先的每畝幾十公斤提升到了300公斤。
眼前的這套灌溉系統具有灌溉速度快、節水、牧草成活率高等特點,晶瑩的水滴由電腦控制的自動化供水系統緩緩流出,有效逆轉了當地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下乾旱缺水的劣勢,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擴大規模化生産的同時,我們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提質增效的主要抓手。”鮑奎説,如今,公司飼草種植面積已達0.2萬公頃,這套節水灌溉系統的運用,不僅每年節約上千立方米的用水,縮減了成本,而且還為公司今後做大做強畜草産業,加快融入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目標夯實了基礎。
從千畝到萬畝,創新發展賦予了企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的蓬勃動能。禾豆混合種植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智慧節水灌溉系統……一項項創新技術的應用,換來的是整個公司飼草産業的提檔升級。如今,企業生産的燕麥青乾草各項指標均達到特級標準,穩穩拿下了國內燕麥青乾草市場定價的話語權。
好品質打開了市場,換來好價格。公司産品贏得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等省區養殖企業的青睞,每噸售價達到2400元,地頭呈現出採購商搶購的熱鬧場景,基地也成為青海省綠色優質飼草産品重要輸出地之一。
破“土”而立的奔盛草業有效提升種植管理水準和生産效率,提高土壤産出,降低投入品的使用,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極增長的同時,也為地方現代農業産業化發展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與活力。
示範引領,
轉型之路向前延伸
起好步,帶好頭,走品質興農之路,帶動周邊農牧民群眾轉變觀念,進一步拓寬大家的增收渠道,肩負起民營企業的使命擔當,是奔盛草業不變的初心。
“剛落戶德令哈時,這裡飼草産業發展基本以散戶和合作社小規模種植為主,幾乎沒有相應的産業鏈和現代化耕種技術,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更別説帶動農牧戶增收致富了。”總經理傅雲潔介紹説。
家住尕海鎮陶哈村的茶漢口文今年剛剛承包了6公頃的耕地用來種植燕麥草,“以前自家有牧場就沒想過要種草,但看到他們種出的優質牧草,自己也心動了。”世代放牧的茶漢口文家裏養著800隻羊,當看到村裏和企業合作後的效益,今年也打算嘗試一下。
尕海鎮陶哈村是當地的一個牧業村。這幾年,限于地理位置和村集體經濟資金的限制,村裏的産業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像陶哈村這樣的現實條件,很難形成規模化發展的優勢,但是通過和奔盛草業的合作,聯合幾個村集體進行聯合發展,就做到了打破空間限制,最大限度提升了産業發展的瓶頸。”尕海鎮幹事才仁南木説。
近年來,公司深入開展“科研+企業+基地+示範戶”的技術體系模式,和德令哈市的尕海、蓄集兩個鄉鎮,以及五個村集體開展深入合作,帶動當地農戶256戶,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達560多萬元,其中土地流轉費用300余萬元,土地最多的一戶牧民每年土地流轉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
同時,在當地農牧局的支援下,為當地牧戶提供抗災儲備飼草的存放、發放等工作,對有困難的養殖戶在一定金額範圍內給予“先用草、後結賬”的幫助,大力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對草畜迴圈産業園的建設及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等工作亦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近期,連日的降雨降雪天氣,讓德令哈始終籠罩著灰濛濛的雲霧。10日下午,在奔盛草業的飼草倉儲區,首尾接連的小貨車排成了長龍,來自周邊幾個鄉鎮的農牧戶忙著把一捆捆的青乾草打包裝車。“雨雪下的太突然了,我們冬天儲備的草都吃完了,還好市裏就有飼草公司,家裏牲畜的溫飽不用擔心了。”蓄集鄉烏察汗村的牧戶哈斯巴特爾説。
過去,每逢雨雪災害天氣,牲畜“挨餓”“挨凍”的情況時有發生,就會給依託天然牧場進行放牧的周邊農牧戶造成生産生活上的困難。據當地牧民介紹,遇上極端天氣時,甚至還要到幾百、幾千公里外的地方“找草”。
“今年,我們儲備了青乾草700噸、青貯草1000噸,就是為保障當地農牧民畜牧生産。這幾天,我們和德令哈市農牧部門合作,正在抓緊為當地的牧戶發放抗災儲備飼草。”鮑奎説。
啟航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降低飼草銷售價格讓利於民、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奔盛”以綠色發展中的鮮活實踐,為海西走生態路、算生態賬、發展生態産業起到了積極的助力作用。本報記者 蘇 烽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戈壁大漠上的“奔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