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人”,心連著心
前不久,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的一支海歸醫生團隊從北京前往湖北荊門,在當地開展了一場義診活動,醫生來自心血管內科、胸心外科、腫瘤科、老年病科、康復醫學科等多個領域,“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定點幫扶合作單位”也在荊門市中心醫院同時揭牌。參與義診的醫生們紛紛表示,要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送到群眾家門口,為促進當地醫療水準提升出一份力。
北京專家來到了家門口
得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宏參與這次荊門義診,4月22日清晨,40多歲的金大姐與家人專程驅車從襄陽趕來,希望能請專家給瞧瞧病,聽聽北京的大夫怎麼説。
“鄭主任是這方面的專家,我們一直想去北京挂他的號,但出於各方面考慮還是沒有成行,之前請武漢的專家看過。這次北京的專家來到了家門口,我們可高興了。”金大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6歲時就做過手術,但近年來病情時有反覆。有的醫生建議再動一次手術,有的醫生則建議輕易不要動刀,到底使用哪種治療方案,她拿不定主意。鄭宏看過之後,還是建議她先不要手術,“‘心臟的毛病不到必須切的時候不要隨意動刀’,鄭主任的這句話讓我心裏有底了。”金大姐説。
一上午時間裏,義診專家共接診患者150余人。與鄭宏一同赴荊的團隊人員還有北京宣武醫院顱底和腦腫瘤中心主任肖新如,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副院長、老年病科主任醫師危劍安,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副教授郭威,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康復科副教授李伏林。義診結束後,鄭宏、危劍安、李伏林還來到荊門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老年病科·中醫科、康復醫學科開展專家查房、學術帶教等活動。
“一些患者有前往一線城市就醫的需求,但無法承擔相關費用。希望這次義診能讓患者們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也拉近了頂尖醫生與基層醫院的距離。”留德博士、荊門市中心醫院副院長王凡説。
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是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下屬的專業委員會,成立於2014年10月,由來自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等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為主的留美、法、德、英、俄等數十個國家的歸國學者發起。截至目前,協會已擁有會員2000余人,成立下屬醫學專業委員會13個,包括肝膽外科、眼科、血管、心血管外科、中西醫整合消化病學、腦血管病等門類。
從抗擊新冠疫情到開展公益問診,從建設海歸醫生工作站到與基層醫院共建培訓基地……近年來,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專家的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他們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希望能用所學所專造福患者。
“留學醫務人員在回國之後,常常有一種情懷,希望能用自己的本事幫助更多的患者。不少人現在已是所在單位的骨幹,但只要他們時間允許,都願意多出一份力,我覺得這是留學報國的精神,也是醫者仁心的篤定,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鄭宏説。
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1996年,鄭宏前往法國Parly-II心血管病醫院介入中心做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的這一天,讓他終生難忘。“我記得那天我獨自一人在租的房子裏炒了幾個菜,把專門從北京帶的二鍋頭也拿了出來。在凡爾賽看著香港回歸的電視轉播,喝著二鍋頭,眼淚情不自禁地直往下流。”鄭宏動情地回憶。
就在那天晚上,鄭宏給江西醫學院的臨床老師吳印生教授寫了一封長信,袒露了自己的志願與心扉。此後不久,他又將自己在國外學習的心得體會和對國內醫院發展的想法、建議,向自己所在的阜外醫院領導寫了一篇長篇報告,還製作了一份“阜外醫院發展規劃圖”供院領導參考。
此次與荊門市中心醫院結成定點幫扶,鄭宏也希望能將此作為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與基層醫院共同分享優質醫療資源的模板,在今後推廣到更多地區。
在鄭宏看來,許多基層醫院已經配備了高端醫療設備,“以荊門市中心醫院為例,磁共振、達芬奇機器人這些設備都有,甚至連心臟外科手術的體外迴圈等設備也都齊全,現在需要做的是在技術普及上發力。醫院已經開展了一些技術普及工作,但還是不夠充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幫醫院補齊短板,扶開工再送一程,將這裡作為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的一個培訓基地。”
鄭宏坦言,醫學人才的培養曲線較長,這對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如何更好發揮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醫師協會希望能通過定點幫扶、人才基地等形式搭建橋梁,做好‘傳幫帶’。同時,建立長效人才培養機制,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讓這支隊伍今後還能支援別的地方,這是我們最想做的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醫家人”,心連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