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學生和“文物”親密接觸的“博悟”新課堂
尋找藏在校園裏的博物館,記者日前來到西安高新區第十七小學,這所學校有一所名為“人文之窗”的博物館,學生不用走出校門,就能在這裡豐富認知、拓展思維。
學生可以和“文物”親密接觸
置身“人文之窗”博物館,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與歷史對話。基於西安獨特的地域資源優勢,以十三朝古都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依託,這裡陳列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人面魚紋彩陶盆、尖底瓶、青瓷提梁倒灌壺、杜虎符等40多件文物複製品,學生可以在這裡和“文物”親密接觸,加深學習體驗。
記者了解到, “人文之窗”博物館是學校將原有的教室“鑿墻開窗”,改造成了開放式的場地,引進文博資源而建設的。建成以來便深受師生們的歡迎和喜愛。
走進博物館,記者跟著小小講解員們邊走邊聽。“這是半坡遺址出土的非常有意思的陶器——尖底瓶,是半坡人用來打水的瓶子。這件是西安半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人面魚紋彩陶盆……”講解員張晗玥落落大方、有條不紊地講解著館內“文物”的發掘地點、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等。
從詞語“符合”的來源,到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講解員高婳曦手拿杜虎符,將其中的故事娓娓道來。
一件件“文物”,在小小講解員繪聲繪色的描述下,變成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
豐富學生認知 拓展學生思維
美術課上,學生們通過“文物繪畫”“文物黏土製作”,了解文物的歷史與相關故事;科學課上,“文物與科技”專題課程及實踐活動,激發大家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
這些,都是該校立足“本土化”資源,將博物館“博悟課程”與各學科融合,開設的特色課程和實踐活動。形式新、趣味足的“博悟課程”,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從“博物”到“博悟”,每個學生都收穫滿滿。
記者了解到,學校還定期邀請歷史專家、博物館講解員等,在“人文之窗”現場講解文物知識,並開設“探訪身邊的博物館”系列課程,組建學校特色課程項目組,將特色課程融入日常教育中。“博物館+教育課程”模式,也正改變著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
該校博物館課程教師韓直娟認為,建設博物館,開發“博悟課程”,可以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把學校博物館變成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打破了時代的限制,突破了思維的束縛,以開闊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認知,以開放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這裡了解過去,展望未來,進一步引領學校跨學科綜合實踐的廣度和深度。”
博物,博悟!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孩子們“博物”世界的起點,更是他們“博悟”成長的新課堂。記者 程靜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打造學生和“文物”親密接觸的“博悟”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