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艾西曼區域生態治理:荒漠綠化的變與不變

從地圖上看,位於阿瓦提縣的艾西曼區域北窄南寬,如同一艘斑駁的大船停泊在綠海中。

“周圍連片的綠色,是阿克蘇地區幾代人接續奮鬥‘種’出來的。艾西曼區域就像當年的柯柯牙,每年拍攝的衛星地圖都不一樣,現在看到的是幾個綠點,過幾年變成一個個指甲蓋大小的綠色,再後來是巴掌大小的綠色,直到與周圍綠色融為一體。”4月14日,在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實施現場,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海東介紹。

艾西曼區域,指阿克蘇河沖積扇扇緣洼地匯積的艾西曼湖及周邊區域。由於受南部沙漠不斷侵襲,湖區面積逐漸萎縮,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2021年,阿克蘇地區著眼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啟動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將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作為其中一個子項目統籌部署。這裡是塔裏木河干流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區的“棋眼”,也是阿克蘇河流域綠洲內部僅存的一片荒漠區。

對於艾西曼區域106.14萬畝的荒漠化治理面積,如何做到“綠色合圍”,在生態“棋眼”處落子?從阿克蘇地區多年來的荒漠綠化經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過程來看,不難找到答案。

柯柯牙精神紮根荒漠

綿長的混交林守護著道路,叢生的蘆葦梭梭固定著沙包,清粼的水面上鳥類成群飛翔,鬆軟的沙地上野生動物蹄印清晰……連日來,阿克蘇地區天氣晴朗,兵團第一師二團新井子鎮至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公路經過艾西曼區域時,呈現的是一幅“春風過處綠意染”的沙漠生態圖。

“我們在公路兩側種下的林帶,已經有600米寬、2.8公里長。這一片廣闊的區域平整過後,都要種上樹木,有水的地方,我們在水邊儘量多插上容易成活的柳枝。”新疆阿克蘇水務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項目部負責人王曉維説。

阿克蘇水務環保集團項目部承擔的治理區域,是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的核心區域。這裡距離最近的村莊有6公里,向南則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由於沒有山丘阻隔,極其微小的白沙移動較快。項目啟動伊始,一場大風過後,鋪設的綠化滴灌帶被刮得滿地都是,打好的沙土埂都移動了近兩米。夏季,地表溫度最高達到了60攝氏度,工作人員穿著鞋子都感覺燙腳。

“環境越是惡劣,就説明越是需要治理。我們按規劃一步一步幹,硬是讓一批批樹木紮下根來。”阿克蘇水務環保集團項目部技術員田永靖説。2020年,他們在公路北側建立辦公區和生活基地時,大風裹著沙塵三天兩頭來造訪,現在有了防風林的阻擋,十幾天才經歷一次沙塵暴,而且風力明顯小了。

記者看到,無論是每年春秋季節投入到植樹造林大會戰中的幹部,還是艾西曼區域附近的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熱情高漲。就像阿克蘇地區一些幹部群眾所説的那樣,阿克蘇人的血液裏,已經沉澱了“自力更生、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實踐中也賦予了柯柯牙精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等新的時代內涵。

一體化保護高效播綠

幹活間隙,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帕萬拉村村民塔力甫·艾山和同伴們到樹蔭下休息。他們在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工地上務工,每天能賺100元。“我最高興的是,看到自己管理的白楊、胡楊、沙棗、紅柳等苗木一天天長大。”塔力甫説。

2021年,塔力甫和同伴們種的第一批樹苗有拇指般粗細,現在有的長得像小臂一樣粗了。他們指著伸入沙漠的水渠説,樹苗茁壯成長離不開混交種植和精心管理,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充足的水來澆灌。天氣最熱時,沙漠像著了火一樣,新栽的樹苗兩三天要澆一次水。隨著樹苗漸漸長大,根扎得越來越深,澆水的次數逐漸減少。

在阿克蘇地區水利部門工作多年的艾斯卡爾·努爾坦言,在艾西曼區域,以水定綠、節水造林,以林護水、以林生水的林水相生良性迴圈已經有了明顯成效。他指著沙漠裏茂密的蘆葦和錯落分佈的水面説:“原來,這一帶植被稀疏,沒有這麼多水面,最大的水面看上去是個小水洼。現在,水面加起來有7平方公里,經過生態修復和荒漠化治理,地下水位抬高了。”

延伸到沙海十余公里的水渠,最終在一處最大的水面前停下。田永靖告訴記者,昔日的荒漠正變成新疆的“白洋淀”。現在正是鳥類繁殖季節,很多鳥類躲在水面上的蘆葦叢中孵蛋,等到五六月份再來,會看到野鴨、白鷺及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鳥,帶著它們的孩子在自由玩耍。

阿瓦提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福平介紹,艾西曼區域基本上在英艾日克鎮境內,荒漠化治理的首要保障是水,阿瓦提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灌溉水資源尚且短缺,就更顧不上治理上百萬畝的荒漠了。前些年,艾西曼區域周邊也有一些村莊組織種樹,但因缺水年年種樹年年荒。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啟動後,阿克蘇地區實施地下引水工程,從40余公里外的阿克蘇市、溫宿縣引來城市生活污水再生水資源,這項引水工程投資近2億元。

沙生態公園呼之欲出

“五一”假期,位於阿瓦提縣塔木托格拉克鎮英買裏村的阿瓦提縣塔寶沙漠遊園做好了納客準備。從2018年開始,這座依託艾西曼泉眼在沙丘上不停種樹興起的遊園,讓逼近村莊的沙丘止步,讓泉水更清湖面更大,也讓城鄉居民有了休閒就餐的好去處。

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啟動後,在更廣闊的沙漠深處,佔地上萬畝甚至更大的沙生態園呼之欲出。

在阿克蘇水務環保集團項目部修復的區域內,水面擴大後,項目部去年投放了一些魚苗,本想會被不斷增多的水鳥吃掉,沒想到魚類找到了適宜生長的環境加快繁殖,種群反而增多;沙漠變成了濕地,蘆葦連片生長,將成為新疆又一個蘆葦産區;隨著生態林規模的增大,經濟林種植也被納入到規劃中,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探索的“以林養林”模式將在這片荒漠繼續演繹“綠色傳奇”。

“除了沒有山,艾西曼區域具備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6個要素。今年是工程實施的第3年,六大要素相互促進的成效已經顯現,再幹上幾年,隨著艾西曼區域濕地修復、人工造林、人工種草、防沙治沙、封沙育林育草、鄉村綠化美化、苗圃建設、科普和旅遊、配套基礎設施等工程的齊頭並進,這裡肯定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沙生態公園。”艾斯卡爾説。

看到家門口的沙漠年年增綠、年年變樣,帕萬拉村村民柔鮮古麗·阿布都熱依木喊上鄰居,在村口的林帶裏種上了向日葵。她説,以前沙塵天氣多,村裏種植的棉花等作物産量不高,瓜果蔬菜種得少。現在生態環境好了,村民們什麼都想試著種種,向日葵是“太陽花”,種下它,寓意好日子像太陽一樣金光閃閃。

“這次實地採訪,完全顛覆了我對南疆荒漠的認知。看到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阿克蘇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渭幹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空臺裏克區域生態治理工程、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一個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的接續實施,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我讀懂了阿克蘇大地上一個個‘綠色篇章’的豐富內涵。”近期在阿克蘇地區拍攝生態保護修復紀錄片的廣東省廣播電視台資深導演關洪説。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

□記者手記

生態治理由獨奏變協奏

阿克蘇因水而名,因林而綠,因綠而美。從1986年打響柯柯牙綠化大會戰以來,植綠護綠已是當地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生態治理已成全地區發展的主旋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動中,阿克蘇地區生態治理和保護工程不斷升級,譜寫出更加和諧優美的生態治理協奏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儘管阿克蘇地區成為全國生態修復典範,荒漠化治理釋放多重效益,但面對新任務、新機遇、新挑戰,地區及所屬各縣市從更高的生態環境治理目標、更嚴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更細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出發,努力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生態要素系統治理,有效統籌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

作為新疆首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是一項覆蓋阿克蘇河全流域的重點民生工程,其中包括防風固沙能力提高、綠洲生態安全保障、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生態涵養功能提升、生命共同體治理能力提升5大類工程、35個子項目。這個春天,記者從正在實施的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等項目中看到,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確實改變了過去單一治山、治水的傳統模式,由過去的“九龍治水”、多部門“獨奏”,轉變為統籌力量、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綜合治理效果已經凸顯。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現在,阿克蘇大地上的生態治理協奏曲,既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各地理單元間流動,也在行政區域之間、産業類型之間流動。比如,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造福的不僅僅是阿瓦提縣,而是阿克蘇地區西部五個縣市和周邊兵團團場,同時這裡位於塔裏木河上游地帶,對整個塔裏木河流域生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阿克蘇地區位於南疆地理中心,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越是完善,生態效益的輻射作用、經濟效益的帶動作用就會越強。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艾西曼區域生態治理:荒漠綠化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