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在“家門口”赴一場文化之旅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這個“五一”小長假,有人追求“詩與遠方”,也有人選擇與文化和藝術相約,在“家門口”感受藝術的熏陶——“五一”佳節,青海省各大文化場館,陸續推出了不少精品展覽和活動,為高原人民呈上了一道文化藝術的盛宴。

青海美術館推出五大展覽,吸引了不少省內外的遊客。人們或三五成群,或孤身一人,感受藝術的氛圍。在於小冬油畫作品展現場,有人拿著手機翻拍作品,有人駐足凝視,似乎走進了于小冬的畫境。就讀高三的王硯準備參加今年的藝考,趁著“五一”假期,他專門來看展。“我很仰慕于小冬老師,以前想欣賞他的作品,只能通過網路或者書籍。如此近距離地看到于小冬老師的作品,我非常開心。看他的肖像畫作品,仿佛畫中人就站在面前。這是一次難得的藝術鑒賞課。”王硯説。

在青海美術館2號展廳,周志義中國畫作品展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周志義紮根于青海一輩子,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高原風情、鮮明的民族風格、多姿的生活風貌。從《阿姑新歌》到《酥油飄香》,從《青稞熟了》到《撒拉之鄉那紅紅的辣椒》……每一幅作品都烙印著高原風情。這樣的藝術呈現,吸引了不少省外遊客的目光。從北京到青海遠道而來的遊客徐曉華説:“我知道青海有藏族,卻不知道還有土族和撒拉族,觀賞周老師的作品,除了對我有藝術的熏陶之外,也讓我通過畫作初步了解到了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穿著服飾、生活狀態。看完展後,我打算去他們的故鄉看看。”

返本還原——江蘇省小尺幅版畫作品展和“可觸摸的記憶”——江蘇省美術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巡展讓不少西寧市民駐足。“沒想到不用遠赴江蘇,就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藝術展覽,這真是太好了。”市民李女士説。兩個展覽,既能滿足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又能帶領觀者了解江蘇省美術館的歷史。特別是展出的齊白石畫作《青蛙》,傅抱石作品《西陵峽》,清代畫家黃慎作品《紅芍藥》更是吸引不少觀眾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存。“能在青海看到幾位大家的作品,實在難得。”李女士説。

除了青海美術館,西寧市海迪耶書畫城和朱成林藝術陳列館·惠和齋畫廊等場館,也為廣大市民呈上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展。5月2日開展的靜一(尹峰斕)書畫展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畫作古韻十足,既有閒雲流水、悠然世外的高雅情趣,也有山巒起伏、千里龍蛇的大氣磅薄。觀他的作品,宛如身居竹林聽風、閒飲清茶靜心……凝神觀畫許久,可見畫中大境界。

展陳于朱成林藝術陳列館·惠和齋畫廊的“道韻俗成”——馬海方書畫展又給人另一番藝術的享受。作為一名老北京人,他用疏放灑脫、靈動有趣的筆墨將舊時北京的世相風情展示得淋漓盡致。在他筆下,下棋的、逛廟會的、拉二胡的、拉洋片的……應有盡有。看他的畫作,仿佛回到了遙遠的過去,既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又能發現諸多文化印痕。“我雖然沒有見過舊時北京的風情風貌,但是遠在青海長大的我們也經歷過一些與之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感覺妙趣橫生。”觀展的王女士説。

在西寧美術館,“畫説河湟”西寧畫院推介畫家系列個展——劉忱油畫作品展“五一”期間也在持續展出。劉忱的油畫作品中飽含了藝術家對河湟谷地的深情厚愛。

除了欣賞書畫展,青海省博物館也在“五一”期間迎來參觀熱潮。5月2日,青海省博物館內遊人如織。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曉軍趁著假期帶著女兒前來參觀,在他為女兒講述文物故事的時候,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側耳傾聽。於是,胡曉軍義務做起了講解員,在他的講述下,陳列于展櫃中的文物仿佛有了生命。“這件陶錢范出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西海郡故城,它是王莽時期用來鑄幣的錢范。”胡曉軍指著展櫃中的陶錢范説。每見到一件新奇的文物,就會有人上前詢問。“這是什麼時期的文物?它是用來做什麼的?”面對詢問,胡曉軍都會熱心地給予解答。

春光美如斯,正是讀書時。“五一”假期,也有不少人選擇與書香為伴。青海省圖書館內,人們認真地捧讀著一本好書,在書中徜徉。西寧市幾何書店的學習區,也坐滿了學習和閱讀的人。今年就讀高二的王文靜拿著一本小説隨手翻閱,她説:“因為學習比較緊張,所以今年便沒有打算出去遊玩,到書店看看書,也是一種享受。”

這個“五一”假期,各大文化場所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假期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也讓不少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了文化盛宴,感受到了“文化過節”的新風尚。記者 王十梅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在“家門口”赴一場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