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能力增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一季度金融數據。一季度金融數據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呈現出怎樣的趨勢和變化?今年貨幣政策走勢如何?一系列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金融運作總體平穩
“今年一季度,金融運作總體平穩,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明顯增強。”在中國人民銀行近日舉行的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如是總結。
從總量看,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總量穩定增長。3月份人民銀行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為經濟恢復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2.7%,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比上年末高0.4個百分點。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
從結構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精準導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金融服務,增強經濟增長的潛能。3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41.2%,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29.4個百分點;基礎設施領域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2%,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3.4個百分點;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5.2%,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13.4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6%,比各項貸款的增速高14.2個百分點。普惠小微的授信戶數為5765萬戶,同比增長14.4%。
從利率看,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貸款市場利率改革效能持續釋放,3月份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96%,比上年同期低29個基點;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別低11個和41個基點。
最近,信貸和物價的走勢出現了背離,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對此做出回應,“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並存,本質上是受時滯影響。穩健貨幣政策注重從供給側發力,去年以來支援穩增長力度持續加大,供給端見效較快。但實體經濟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效應傳導有一個過程,疫情反覆擾動也使企業和居民信心趨向偏弱,需求端存有時滯。總體看,金融數據領先於經濟數據,實際上反映出供需恢復不匹配的現狀”。
鄒瀾認為,對“通縮”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縮一般具有物價水準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的特徵,且常伴隨經濟衰退。當前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M_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作持續好轉,與通縮有明顯區別。隨著金融支援效果進一步顯現,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暖,下半年物價漲幅可能逐步回歸至往年均值水準,全年CPI呈“U”型走勢。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繼續支援糧食、能源等民生物資保供穩價,關注勞動力市場供求、海外高通脹傳導等因素帶來的可能影響,保持物價基本穩定。”鄒瀾表示,下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精準有力,兼顧把握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平衡,堅持穩健取向,保持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創造良好貨幣環境,更好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
信貸投放靠前發力
一季度往往是銀行信貸投放的旺季。業內專家認為,今年首個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創新高,這背後反映的是經濟持續向好帶動企業貸款需求回升。在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靠前發力的支援下,企業復工復産進程加速。
“一季度信貸保持較快增長,派生的貨幣相應增加,M_2增速保持在高位。這表明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力度較大。”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數據顯示,一季度,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99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6.68萬億元;住戶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其中3月份增加超1.24萬億元。
“在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較快增長的帶動下,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成為推動一季度信貸增長的主力。與此同時,3月份住戶貸款增加較多,居民信貸改善較為明顯。”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
具體來看,阮健弘介紹,住戶短期消費貸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疫情之後居民的消費需求回升。人民銀行此前發佈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也顯示,一季度,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23.2%,比上季度增加0.5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18.8%,比上季度增加3.3個百分點。而對於同期住戶部門中長期消費貸款同比少增的情況,阮健弘表示,這主要與居民的購房需求尚未完全恢復有關。“未來,隨著購房需求的恢復,居民就業和收入的持續改善,住戶信貸需求也將穩步回升。”阮健弘判斷。
一季度金融數據的亮眼表現,離不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積極引導。“截至今年3月末,17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額大約為6.8萬億元,有效引導了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促進金融資源向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鄒瀾表示。
對於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人民銀行此前表示要“有進有退”。對此,鄒瀾介紹,在決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延續和退出的時候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是經濟運作中突出的結構矛盾,例如,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疫情衝擊導致交通物流等領域面臨較大困難等;另一方面是商業銀行快速提升這些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能力,比如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為降低因外部性産生的溢價,我們創設了碳減排支援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
“考慮到上述情況會隨著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而産生變化,因此多數結構性工具是階段性工具,設立時都有明確的實施期限。在實施期結束時,如果經濟運作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或者商業銀行服務意願和能力已經有效提升,結構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標,就會按期及時退出。”鄒瀾解釋。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退出是平穩有序的。”鄒瀾補充,工具退出指的是央行不再新發放資金,但已經發放的存量資金可以繼續使用,最長使用期限可以是3年到5年,也就是説工具的機制設計本身就是緩退坡的。
堅持穩健調控理念
伴隨著信貸的快速增長,我國宏觀杠桿率能否保持穩定也引發關注。對此,阮健弘回應,隨著經濟增長波動的加大,宏觀杠桿率也相應出現了快升和快降的現象。當前宏觀杠桿率的回升有一定的季節性原因。“初步測算,今年一季度宏觀杠桿率是289.6%,比上年末高8個百分點。信貸投放的季度高位和GDP增長的季度低位這兩個季節性特徵相互疊加,導致一季度的宏觀杠桿率會出現上升比較多的情況。”她解釋道。
今年一季度,經濟仍處於恢復的過程當中,金融體系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政府債券發行前置等因素也強化了宏觀杠桿率的季節特徵。阮健弘表示,應當看到,目前我國經濟恢復發展勢頭良好,這將有助於全年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
對於市場較為關注的房地産領域,鄒瀾表示,近一段時間,隨著前期穩經濟大盤、穩定房地産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各方信心加快恢復,房地産市場出現積極變化,交易活躍性有所上升,多項指標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現邊際好轉,在房地産金融數據上也有所反映。
“房地産貸款主要由個人住房貸款和開發貸款兩項構成。”鄒瀾介紹,從數據上看,今年一季度個人住房貸款月均發放額大約是5900億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發放額多1900億元,與同期商品房銷售額的比值處於合理區間。一季度開發貸款累計新增約5700億元,與同期商品房在建規模相比也處在比較高的水準。債券方面,一季度房地産企業境內債券發行1500多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境外債券市場信心也在逐步恢復。
這也得益於相關政策的積極引導。“去年年末,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建立了新發放首套房貸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實現了因城施策原則下首套房貸利率政策的雙向動態靈活調整。”鄒瀾表示,該機制可以“既管冷、又管熱”,既支援房地産市場面臨較大困難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又要求房價出現趨勢性上漲苗頭的城市及時退出支援政策,恢復執行全國統一的首套房貸利率下限。
截至3月末,符合放寬首套房貸利率下限條件的城市有96個。其中,83個城市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12個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從全國看,今年3月份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4.14%,同比下降1.35個百分點。
圍繞下一步政策趨勢,鄒瀾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密切關注房地産金融形勢變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會同金融部門持續抓好已出臺政策落實,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産融資平穩有序,加大保交樓金融支援,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實現平穩過渡。
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出現了“大進大出”和“大收大放”的情況,對於我國貨幣政策,鄒瀾明確回應,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確保利率水準合適,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支援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起點上開好局、起好步。記者 姚 進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能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