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美麗新寧夏:梯田深處有人家

依山而居的人,山是一處念想。苦的時候,營生和土地一樣貧瘠;日子好了,山頭裏也探出花來。

固原梯田,攜“中國最美旱作梯田”之名,躋身“寧夏二十一景”。不止于風景,在彭陽縣,梯田的風景裏承載了“豐景”,濃縮了農業生産的變遷,遞進成為人與山和諧相處的生態表達。

4月,在彭陽縣新集鄉白林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大型機械轟鳴並進,一道道窄小的梯田被合併推成寬闊平整的梯田,層層疊疊,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高低錯落,蔚為壯觀。

村民張世祥挂心著建設進度。“現在社會就這麼好,窄溜溜的地給咱們整成寬地,連推帶耕,把薄膜、種子、肥料都給我們提供,老百姓的福分大得很!”張世祥笑著説。

今年60歲的張世祥,祖祖輩輩都生活在白林村,耕地是生計的根本。等這次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後,自家的和承包的耕地加起來將近15畝。“今年繼續玉米套種大豆,現在播種機、收割機都能進到地裏,我連以前三分之一的苦都沒下到。”靠著種地和打零工的收入,張世祥一家從窯洞到土坯房,再到磚木結構房,住房已經更新換代三次。

“在政府的補貼下,去年新蓋的房子有上下圈梁、構造柱、‘三七墻’,結實抗震。”生存條件大幅改善,讓生活品質有了極大的提升,張世祥不用像過去那樣,所有時間都“束縛”在地裏,空閒時還可以發展自己的愛好,練習書法、彈琴和唱戲。

固原梯田分佈于寧夏南部六盤山區,始於上世紀60年代,是當地群眾堅持“坡改梯”,“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精心打造的一項規模宏大的綠色生態工程。

旱作梯田,關鍵在“水”。過去,由於開墾出的梯田大多窄小、坡度不一,土壤存不住雨水,容易引發地質災害,廣種薄收是常態。“現在平整的梯田,把水土流失‘治’住了,雨水下來,土地自己就吸收了。以前下雨,泥水順著坡往下淌,曬場上石碾子都被衝跑了。”張世祥説。

如果説初代的梯田,是對生存空間的開墾,對生活的懇切耕耘,那正在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則是對梯田的再次提升,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業現代化的“種子”提供紮實的土壤。

近年來,寧夏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2年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70萬畝,超過寧夏耕地面積的一半。“高標準農田建設把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白林村駐村第一書記楊衛民説。

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過去的小梯田出落得更大方、更美麗,也讓綠水青山煥發出新的價值。固原梯田不僅是農業的“基底”,也成為旅遊業的“打卡地”,形成“春賞山花、夏觀梯田、秋品紅葉、冬覽水墨”的四季畫卷。

眼下,彭陽縣“五彩梯田”公園,山花旅遊節“綻放”,在梯田裏寫下新的多彩故事。(記者 王 猛 毛雪皎 黨 碩)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美麗新寧夏:梯田深處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