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盛會 青春之約
4月19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100天倒計時活動在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舉行,吹響大運會決戰決勝的衝鋒號。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不僅是全球青年的體育盛會,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高度重視成都大運會籌辦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做好籌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大運會是我國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後舉辦的首個世界綜合性運動會,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的一場青春盛會,將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上新臺階,為世界青年提供一個施展才華、追求夢想的火熱舞臺……
2018年12月13日,在葡萄牙召開的國際大體聯常委會會議上,國際大體聯宣佈,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辦城市是——成都,現場久久回蕩的掌聲開啟了成都大運會的籌辦之路。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原定於2021年舉辦的成都大運會先後經歷兩次延期,這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歷史上史無前例,也給籌備工作帶來諸多挑戰。但成都抓住“延期窗口期”,跑出“大運加速度”。
今年7月28日至8月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嘉賓將齊聚成都。體育為媒,文化作橋,拼搏奮進的成都大運會賽場上,必將譜寫一曲激蕩人心的青春華章。
貫徹綠色低碳理念 賽事組織基本就緒
成都秉承“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完成了49個體育場館的新建、改擴建,場館的功能硬體和服務軟體全部達到國際比賽水準,並順利開展了各項測試賽、專項演練和全要素演練。尤其是去年在成都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對成都大運會賽事指揮體系又做了一次模擬演練和實戰鍛鍊。
從成都東部的龍泉山向西眺望,一隻巨大的銀色“飛碟”停靠在東安湖寬闊的湖面之畔,與遠處的城市和雪山相映成輝。這便是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主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在“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理念引領下,目前,成都大運會主要場館設施已經全部完工,賽事組織基本就緒,大運村已建成揭牌,實現多功能、全方位、立體化精品網路全覆蓋,將為運動員和觀眾帶來智慧參賽、智慧觀賽的全新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低碳的理念貫穿所有大運會場館的建設和改造過程中。
成都大運會49個場館中,僅13個為新建,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36個場館為既有建築改造升級而來。改造過程中,成都大力推廣綠色節能措施,優先採購使用綠色建材産品。
近日,前往新都香城體育中心鍛鍊的市民劉穎驚奇地發現,一夜大雨後,香城體育中心外的地面卻依然幹爽整潔,毫無積水。原來,這座成都大運場館採用“海綿城市”建築材料技術——透水混凝土技術,以踐行綠色大運理念。
作為大運會服務保障重要的功能載體,設在成都大學校園內的大運村于2021年3月全面完工,佔地面積約80萬平方米,能容納約11000人入住,約4300人同時就餐,賽時將成為國際青年的“成都家園”,為代表團提供住宿、餐飲、健身、商業、休閒娛樂、文化交流等多種服務。
與此同時,成都已配套建成大運村至主場館道路等13個大運會交通設施項目。
此外,成都將投入1700余臺新能源車輛作為大運會交通保障服務大巴車輛,實現賽事專用交通保障車輛80%以上為新能源車型,傳遞綠色低碳辦賽理念。
據成都大運會執委會人力資源部(志願者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賽事期間將有2萬名大運會賽會志願者參與賽會服務。屆時,大運場館周邊、賽事沿線、公園綠道、交通樞紐、商圈景點等人流量大、顯示度高的區域,將設立1000個城市誌願服務小站,配置志願服務隊,重點開展以城市宣傳、賽事推廣、便民服務等為主的城市誌願服務。
在近期舉行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代表團團長春季會議上,來訪的國際大體聯代表達成共識:“成都大運會註定不同、必定精彩!”此次“春團會”期間,從東安湖體育公園到鳳凰山體育公園,再到大運村;從錦城湖公園到江灘公園,再到天府綠道,國際大體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數次驚訝于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體育氛圍。“我個人非常確信,成都已經準備好舉辦一屆精彩的賽事。”
全民共用辦賽紅利 構築起市民身邊的運動場地
對成都而言,大運會不僅是一場國際體育盛會,同時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場館設施,曾經是成都體育發展的一塊短板。如今,在高標準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全力備戰大運會的背景下,一批國際水準的體育場館新建和改造完成,為市民提供了高品質的運動場所。
雙流體育中心全民健身館是成都大運會羽毛球比賽場館,經改造升級後,面貌煥然一新,設施條件更好。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到全民健身館裏打球。羽毛球愛好者劉全福説:“場館規格高、收費低,我們都喜歡到這裡來。”
為讓市民充分享受到成都大運會的賽事紅利,成都自2021年啟動“大運場館惠民行動計劃”,堅持“能賽盡賽、應開盡開,分類有序、一場(館)一策,加強維護、健身利民”的原則,免費或低收費向市民開放大運會場館。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全市大運場館對外開放時長7.63萬小時,免費或低收費開放509.48萬人次,累計舉辦各類賽事727項。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大運會所有49個場館均能實現賽後長期可持續使用。大運村則以“建改結合”方式融入成都大學,既滿足賽時運作要求,又充分考慮賽後高校教學需要和市民參與。
變化不止發生在體育場館。在大運會籌辦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運動空間正在成都各個區域不斷呈現,將賽事籌辦具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
秉承公園城市理念,成都在1.43萬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積內,規劃總長達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體系。天府綠道上,設置了類型豐富的體育設施,疊加城市不同區域的山地、森林、湖泊、田園等多種場景,構築起成都人身邊的運動場地。
“我以前宅在家裏,很少運動,但是看到大家一路騎行的美景,忍不住加入了進來。”成都市民唐薇説,原本她只是抱著體驗一下的心態,但去天府綠道騎行一次後,就愛上了騎行運動。
成都還大量利用城市“剩餘空間”“金角銀邊”,新建、改造“社區運動角”,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面鋪開。
在成都青羊區寬巷子社區,有一座WePark玩湃社區智慧足球公園。過去,這裡只是一塊閒置空地,為更好滿足周邊居民運動、健身需求,當地將其建成佔地總面積約900平方米、包含3個足球練習場的社區運動角。
“老城區可利用的空間有限,不可能建設大型足球場,而這種足球場可降低運動門檻,讓居民不組隊也能踢球。”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説,除足球練習場外,園內還搭建了“社區智慧康體空間”“快樂運動文創沙龍”,以實現社區全民、全齡參與。記者 雷倢 肖瑩佩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大運盛會 青春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