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查出的“結節”,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嗎?
正值第29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腫瘤相關話題成為關注焦點。近些年,不少人在體檢中被查出“結節”,一些人還為此提心吊膽,擔心有癌變風險。到底什麼是結節?結節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嗎?如何防治結節?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結節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山西太原市民白先生最近做了一次體檢,體檢報告顯示甲狀腺有結節。“一下就懵了,不知道結節是個啥。”白先生找周圍人問了一圈,有人説結節沒大事兒,十個人裏八個有結節,也有人説結節一不小心就是癌,得趕快做手術切了。“好幾天心裏都不踏實,準備去醫院掛號問一問。”
近年來,像白先生這樣查出有結節的人不少。近日,美年健康集團發佈了其2022年度體檢大數據藍皮書,其中顯示,肺結節檢出率達54%、甲狀腺結節檢出率47%、女性乳腺結節檢出率為31.5%。愛康集團一份關於武漢市體檢人群的健康報告顯示,從2019版到2023版報告,乳腺結節的檢出率增加了12.77%。
記者採訪多位專家了解到,體檢報告上的“結節”並不是疾病名稱,而是一種影像學的描述性術語,僅僅代表通過影像檢查在身體上看到了“小團塊”,而組織增生、炎症、良性或惡性腫瘤,都可能是造成“小團塊”的原因,近年來結節的檢出率確實呈現上升趨勢,但這一現象存在多方面原因。
“隨著現在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一些人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晚睡晚起、暴飲暴食、運動不足、睡眠不好等,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因素,使得一些結節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齊立強説。
大眾體檢意識增強也是結節檢出率提升的重要原因。齊立強説,過去人們大多有了明顯症狀才去就醫,現在隨著健康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參與體檢和癌症早篩,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在早期被發現。
此外,檢出率提升也與檢測水準提高有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胸外科主任廉建紅説,近年來CT、B超等檢測儀器的精密度日漸提高,醫生的經驗也不斷增長,使得更小的結節也能被檢出。
結節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嗎?
很多人體檢發現結節後,會聯想到癌症,那麼結節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嗎?多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只有極少數結節會被確診為癌症,絕大多數時候都無需過於憂慮。一種説法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結節和癌症之間的距離,就像是小學生考慮“上清華還是上北大”這麼遠。
記者了解到,包括腎、肝臟、卵巢、子宮在內的各個器官都有可能會發現結節,但實際檢查中,有三大結節最為常見,分別是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頭頸外科主任李德志説,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B超檢查下來可能有20%-30%的人會檢出大大小小的甲狀腺結節,而在這些檢出結節的人群中,最終確診為癌的概率可能在2%-4%,“如果剛開始確診是良性結節,最後變成惡性的概率是極低的,一般都不用太擔心。”
齊立強表示,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2020年我國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約42萬例,而乳腺結節的檢出無法實現完全的統計,但實際來看檢出結節的患者最後確診為癌的比例非常小,可能100個人裏有1個或者不到1個。“雖然乳腺癌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癌,但是發病率仍然只有十萬分之幾十,總體上概率並不高,不需要過於恐慌。”
廉建紅表示,隨著檢查精度的提升,越來越多肺結節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發現,都是比較早期的,沒有必要特別緊張,一般在8毫米以下的結節都以隨訪觀察為主,如果大小或者成分有變化再做處理。“現在門診上,我勸病人不做手術的時間比勸病人做手術的時間還多,其實從結節發展到癌的比例還是很低的,不必要談結節色變。”
結節不可怕 正確預防和治療是關鍵
近年來,因其多發性、年輕化,結節頻頻登上社交媒體熱榜,很多人關注到情緒對結節的影響,一些網友留言調侃:“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結節無人替。”
記者了解到,對於結節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明確,很多結節和惡性腫瘤的發生都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如遺傳、激素水準、飲食、生活習慣等。多位專家都談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預防疾病十分重要。“生活規律、注重睡眠、科學飲食、戒煙戒酒、多多鍛鍊,讓身體和心理都維持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廉建紅説。
定期體檢有助於及時發現早期潛在疾病,便於儘早採取措施。專家們建議,45歲以上成年人應當每年做一次肺部CT檢查,最好是薄層CT掃描;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每兩年做一次乳腺鉬靶檢查;普通人群最好每年檢查一次甲狀腺。
結節和腫瘤的治療應當交給專業人士。李德志等專家表示,一旦體檢查出結節,應當首先找一位專業的醫生,讓醫生來判斷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應當如何處理,“該觀察的觀察,該手術的手術”,在專業指導下開展相應治療。記者馬曉媛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體檢查出的“結節”,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