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

高原澎湃新動能(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

機聲隆隆,工人忙碌。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的瑪爾擋水電站施工現場,大壩填築作業正在加快進行。

“截至目前,瑪爾擋水電站大壩累計填築量超817萬立方米,完成填築總量的88%,預計今年10月底可下閘蓄水。”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瑪爾擋項目部常務副經理包想軍介紹。

瑪爾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32萬千瓦,是“西電東送”和“青電入豫”的骨幹電源點。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均發電量將達73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煤2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

這是青海加快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的又一重大項目。

3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青海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聚焦産業“四地”建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推動青海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綠色——

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築牢根基

走進位於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寶庫鄉的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此起彼伏的聲聲哞叫喚醒了春日的早晨。

不到7點,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清文就和同事在標準化牛舍內忙碌起來。“眼下正是一歲牦牛補飼和防病的關鍵時期,一點不能馬虎。”陳清文一邊説著,一邊扒開大小均勻、精心搭配的飼草。

陳清文介紹,近年來,服務中心先後育成“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兩個國家級牦牛優良品種,有效克服了牦牛養殖産肉量低、産奶量低、繁殖率低、生長速度慢等難題,“已累計向全省39個縣推廣良種牦牛種公牛近3萬頭,並輻射新疆、西藏、內蒙古、四川、甘肅等牦牛産區。”

依託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農牧業資源優勢,青海省以創新撬動傳統畜牧業綠色轉型發展,持續推動良種繁育體系、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人工飼草示範基地、草原生態牧場等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規模養殖”“天然放牧+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不斷做大做強綠色有機特色産業。

煮開羊肉,撇去浮沫,加上鹽、姜、花椒等調料,濃郁的香味隨即飄散開來,前來品嘗的人群圍滿展臺……前不久,青海省供銷合作社攜上百種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産品亮相四川省成都市,一場“現烹現嘗”的羊肉銷售格外火爆。

“良種、良料、良法綜合配套,一斤優質羊肉能賣到70多元。”青海烏蘭金泰哇玉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文傑説。

綠色有機,讓顧客嘗到美味,讓牧民嘗到甜頭,更讓好生態的底色越擦越亮。2022年,青海省天然草場平均植被覆蓋度從2011年的54%增至57.9%,鮮草平均産量從2011年的142.6千克/畝增至156.8千克/畝,有機草原認證面積突破1億畝,600余萬頭(只)牦牛、藏羊實現原産地可追溯……

“自2021年9月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啟動以來,青海綠色有機産品輸出80萬噸、價值130多億元,出口交易額超億元。”青海省農業農村廳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處處長海英介紹,“今年,我們將緊緊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不斷提升‘青字號’農畜産品的含金量和綠色程度。”

打好綠色牌,不僅讓傳統牧業轉型發展,也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浩浩瀾滄江穿谷而過,沖刷出昂賽大峽谷的氣象萬千。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年都村,村民雲塔打開手機,開始跟著短視頻平臺學做紅燒牛肉。“幾年前,一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體驗項目落戶村裏,我們家成為首批‘生態體驗接待家庭’之一,接待一組遊客就能賺好幾千元。”曾經緊握牧鞭的手,如今端起了生態旅遊的金飯碗,雲塔感觸頗深,“好日子和好生態,就像酥油和糌粑,密不可分!”

“近年來,隨著西北遊的持續火爆,青海成為越來越多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這也讓我們認識到,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有好生態才有底氣。”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説,2023年春節假期,全省接待遊客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3.6%、25.1%。

低碳——

構建清潔能源産業發展新格局

步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一眼望不到邊的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伏發電板不僅實現了借光聚能,而且在它的“庇護”下,風沙變小、地表蒸發量減少,昔日戈壁荒灘如今變身青草牧場。

這裡是海南州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集光伏、光熱、風電、裝備製造、電力基礎設施智慧化運維于一體。“以這裡為起點,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穩定運作,累計輸送綠色電能超300億千瓦時。”海南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邱元林介紹,截至目前,海南州累計投資1375億元,已建成清潔能源裝機容量2094萬千瓦,在建和新增核準清潔能源項目2220萬千瓦。

依託豐富的水、光、風、熱能資源稟賦,青海目前已建成兩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截至2022年底,全省電力裝機446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90%以上,全國領先。

這段時間,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總是一派繁忙場景,一根根碳纖維正在生産線“穿梭”。

“碳纖維是光伏、風電等産業發展不可替代的關鍵材料,我們用青海的清潔電力生産新能源産業所需的新材料,具有市場優勢和成本優勢。”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總經理席玉松介紹,公司目前已建成萬噸級碳纖維生産基地,二期1.4萬噸碳纖維項目建設正緊鑼密鼓推進。

近年來,圍繞“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這一目標,青海堅持創新驅動,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相互促進,不斷延伸清潔能源産業鏈條,助推“雙碳”目標實現。

迴圈——

資源綜合利用和産出效率明顯提高

在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察爾汗鹽湖,一滴滴滷水經過濃縮、提純、烘乾等步驟,變成一粒粒雪白的鉀肥,被送往全國各地的田間地頭。

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多年來,捧著“聚寶盆”,青海吃著“資源飯”。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青海鹽湖工業以創新驅動發展,探索迴圈經濟模式,不斷推動鹽湖資源利用邁上新臺階。

眼下,走進鉀肥生産車間,機器轟鳴間,操作員緊盯設備螢幕,監測運作狀態,生産線開足馬力,爭分奪秒趕生産。“目前,鉀肥日産量穩定在1萬噸左右,這得益於我們開發形成的完備、先進的生産工藝整合體系,鉀資源綜合回收率從2000年的不到30%提升到現在的75%。”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贠紅衛説。

提取完鉀元素,剩餘被稱為“老鹵”的滷水,順著管道,被送到一旁的青海鹽湖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這裡,280座吸附塔日夜運轉,正提取鋰這一製備新能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

“每立方米老鹵中,鋰含量不到100克,提取難度大。”公司總經理張成勝介紹,藍科鋰業如今年産碳酸鋰3萬噸,關鍵在於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吸附劑,精準鎖定鋰元素,破解了“鹵中提鋰”難題。

在察爾汗工業園北區,工人們正忙著打樁、鋪設管線。“這是我們新近啟動的4萬噸基礎鋰鹽項目,建成投産後,産品將從單一的碳酸鋰向氫氧化鋰、氯化鋰等多種産品延伸。”項目負責人柴君平説。

提取了鋰的老鹵,又從藍科鋰業緩緩流回察爾汗採區,溶解固體鹽礦,生成新的滷水。“固液轉化間,實現迴圈利用,有利於實現鹽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技術部部長包慶山説。

一滴滷水,延展出一張産業網。目前,鹽湖已建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産業群,形成氯化鉀、碳酸鋰、硝酸鉀等18條産品生産線,美粧、康養等産業板塊發展得如火如荼,全産業鏈競爭力明顯提升。“下一步,我們將做大做強做優鹽湖産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贠紅衛説。記者 何 勇 王 梅 賈豐豐 劉雨瑞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高原澎湃新動能(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