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楷模村》:一部陜北鄉村的變遷史

“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歷時一年半的精心籌備,4月11日,秦腔現代劇《楷模村》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精彩亮相。該劇將綏德郝家橋村的故事搬上舞臺,藝術再現了這個陜北山村從“陜甘寧邊區農村楷模”到“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的時代變遷史,講述了黨帶領基層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共同富裕的故事。

大秦正聲唱響鄉村振興故事

伴隨著粗獷豪放的嗩吶聲,一排古樸厚重的窯洞映入眼簾,黃土高原深處一個普通鄉村的奮鬥故事就此在舞臺上展開。

已經走出大山功成名就的新任村支書周正,在國家脫貧政策的感召下,銘記曾受鄉梓哺育、老師教誨的恩情,懷著讓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的樸素觀念,返回家鄉,一心想要帶領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但是,村民們躺在楷模匾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對摘帽、拆窯、遷墳等問題的不理解不支援甚至責罵,讓周正陷入兩難境地。變與不變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理性與情感的對峙,讓觀眾一步步跟隨著故事的演進,進入人物內心,經歷著周正的喜怒哀樂,感受著“小人物”的“大情懷”,體驗著陜北鄉村一步步從貧窮落後到走向小康的美好光景。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簡約大氣的舞美,層層推進的劇情,張弛有度的表演,極具陜北地域風情的舞臺呈現,都緊緊抓住了台下觀眾的心。“《楷模村》將一個村莊的脫貧之路演繹得盪氣迴腸,我感到非常震撼。”演出現場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鄉村振興背景下“轉九曲”般的“新鄉土”秦腔現代戲,也是一部“鄉土厚重、鄉風熱望、鄉俗溫暖、鄉愁真情”的帶有輕喜劇色彩和濃郁陜北風情的鄉村正劇。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歷來有鄉村現實主義創作的傳統。此次推出的《楷模村》,就是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有力實踐。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表示,《楷模村》就是為了記錄時代風貌,體現時代精神。現實中的“楷模村”始終敢為人先、奮力拼搏;舞臺上《楷模村》的黨員幹部們,也正帶著“永遠跟黨走”的決心和“讓鄉親們過好光景”的初心,與廣大村民一起奮進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

“苦也罷,累也罷,嚼嚼一口就吞咽;貧也罷,寒也罷,清風拂過春滿山。”這是角色周正發自內心的吶喊,更是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的所作所為;“咱誰也不能擋著娃娃們的未來呀!”這是角色楊靜萍對長輩的規勸,更是對未來的呼喚;“船有碼頭車有站,誰的責任誰承擔!”這是角色劉德賢勇敢而清醒的自我認知,更是對“後來人”的叮囑。

戲劇藝術演繹濃濃“黃土情”

《楷模村》作為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劇目”、省委宣傳部2022年度重大文化精品項目、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重點選題項目,匯聚了強大的主創班底——省戲曲研究院青年編劇馬輝創作,一級導演李利宏執導,一級作曲鄧增奇、羅新昌共同作曲,中央戲劇學院舞美係教授邊文彤擔任舞美及服裝設計,一級燈光設計師邢辛擔任燈光設計。獲得過梅花獎的演員李小青、李軍梅、趙楊武領銜主演,一級演員曹普超、王宏義,及劉建奇、郭楠、孫筱、索女女等優秀青年演員共同參與創作。

全劇唱腔設計突出秦腔的高亢激越和細膩柔和,靈活運用“歡音”“苦音”兩個調性加以改編設計,唱響新時代鄉村巨變的嘹亮讚歌。作曲鄧增奇、羅新昌介紹,該劇開場以兩支陜北嗩吶作為引子,並用《三十里鋪》音樂曲調加以變奏成為該劇的主題曲,序幕採用陜北音樂素材和男聲獨唱“喊山調”,第二場運用陜北民歌旋律創作女聲伴唱,第三場巧妙運用陜北説書,第六場運用陜北嗩吶曲牌推動劇情走向高潮。

為讓觀眾有更好的沉浸感,“走進”陜北黃土地,《楷模村》創新性地融入陜北地域文藝元素——“毛眼眼裏淚花花醉,圪梁樑上雪花花飛……”悠揚的陜北民歌中唱出了多少辛酸無奈;“人來到人世上有惡也有善,他到底是拿了多少賠償款?”意味深長的陜北説書説出了多少黃土地上的悲歡情愁;“黃河水流沒來由,信天遊就不斷頭……”蒼勁的信天遊喊出了多少陜北漢子的端端正正。

時而高亢激越、時而細膩柔軟的秦腔主基調,輔以獨特的地域文藝形式,讓整部大戲入眼、入耳、入心。看完演出後,著名戲劇評論家孫豹隱表示,這個戲的主創團隊很強,導演李利宏、舞美設計邊文彤都是全國一流名家,加上戲曲研究院自己培養的優秀青年編劇和三朵“梅花”的強大力量,保證了這個戲的藝術品質,前途遠大,未來可期。

李利宏認為,“楷模精神”是楷模村脫貧致富的制勝法寶,光大“楷模精神”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戲劇擔當和藝術使命。戲劇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只有厚植本土文化根脈,才能在繼承中創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要文化使命,與時代同步,為時代發聲。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楷模村》:一部陜北鄉村的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