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山溝溝裏有個“大醫院”

核心閱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鄉親們吃穿不愁後,最關心的就是醫藥問題。要加強鄉村衛生體系建設,保障好廣大農民群眾基本醫療。

殷殷囑託,指明方向。近年來,四川積極加強城鄉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水準。讓我們跟隨記者腳步,走進一家位於川西深山裏的衛生院,看看這裡發生的新變化。

從四川成都邛崍市區出發,向西南行進約45公里,便到達成都與雅安交界處。這裡山勢雄峻,竹木繁多,邛崍市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就坐落在群山環抱中。

別看這是一所位於偏遠小鎮的公立衛生院,門診樓、外科樓、內科樓、醫技樓一應俱全,中式青瓦屋頂搭配著灰墻磚,簡潔古樸。患者、醫護人員進進出出,一切井然有序。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前些年,這裡還缺醫少藥,鄉親們求醫問藥不得不捨近求遠。

鄉村衛生院“小散弱”,無法滿足群眾醫療需求

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成立於1954年,院子裏一棵搖曳生姿的香樟樹,見證了衛生院這些年的變遷。

“我小時候經常到衛生院玩,那時的衛生院特別小,醫務人員也只有4名。”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駱澤剛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在衛生院已經工作25年了。他回憶,老衛生院房屋破舊,設備落後,能治療的病種十分單一。

“老衛生院條件不好,以前我們看病只能到縣裏或者城裏的大醫院去排隊。”天台山鎮居民李女士50多歲,有脊椎方面的老問題,行動不便。以前發病的時候,家裏人只能長途跋涉送她去邛崍市裏的醫院就診。“看病要跑幾十公里,一來二去光交通費、住宿費,都是一大筆花銷。”李女士家人説。

居民劉大媽因為膝蓋痛的毛病,最近住進了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説起近年來衛生院的變化,她深有感觸。2010年,劉大媽的丈夫被查出支氣管擴張,需要做CT檢查以確定下一步診療方案。但由於當時衛生院沒有相關設備,只能轉去邛崍市裏的醫院做檢查,差點耽誤了病情。

曾經的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是很多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縮影。據介紹,作為農村群眾醫療救治健康服務的重要保障,四川省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並不少,然而分佈太散,多而不強,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較高水準醫護人員缺乏、現代化和資訊化醫療手段欠缺、藥品儲備不足等突出問題。“小散弱”的鄉村衛生院,多年以來無法滿足鄉親們的就醫需求。

以醫聯體之“通”,解基層群眾就醫之“痛”

駱澤剛告訴我們,醫聯體政策是鎮衛生院發生轉變的重要契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高度重視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採取一系列措施,持續改善鄉村醫療機構辦醫條件。從醫聯體切入,全省逐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用,帶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及水準提升,以醫聯體之“通”,解基層群眾就醫之“痛”。

2014年,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先行先試,與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結成醫聯體。在此之前,上世紀90年代,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就獲得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定點幫扶,內科、外科和兒科的3名醫生長期駐紮,對當地醫生進行“傳幫帶”。

結成醫聯體後,兩家醫院的聯繫更加緊密了。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周政介紹,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每年派醫生到第五人民醫院學習進修,時間一般為6個月到1年,每名醫生有多次學習進修的機會,“反覆學習,不斷實踐,真正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與水準。”周政説。

2019年,四川省選定37個縣(市、區)納入醫聯體建設試點,組建由縣級醫療機構牽頭、其他若干家縣級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成員單位的醫聯體。牽頭醫院通過下派專家、設置聯合門診、組建聯合病房等形式,給予成員單位“醫、藥、護、技、管”全方位的技術支援,進一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水準,也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讓鄉鎮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準治療。

得益於不斷升級的醫聯體政策,如今的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有“硬體”:佔地約45畝,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醫護人員76名,設置有內、外、兒、婦、中醫、彩超、放射等18個科室;更有“軟體”:醫療水準越來越高,逐漸得到當地老百姓認可,年門診5萬餘人次,住院近5000人次。

現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對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的定點幫扶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聚焦應急體系的搭建。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雷建國對一例急性化膿性重症膽管炎病例記憶猶新。當時,70多歲的患者出現感染性休克,情況極其危重。接到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的求助電話後,第五人民醫院立刻派出由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科和麻醉科專家組成的團隊,帶著儀器設備趕往天台山鎮。“救治過程中對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對於當地醫生來説也是一次現場教學。”雷建國説。

“要真正實現鄉鎮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醫院醫療服務的願景,遠端醫療也是重要手段。”周政説,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目前已經開展了心電、影像和病理的遠端診斷,有效補上了鄉鎮衛生院醫生遇見困難病例難以診斷、診斷品質無人把關的短板。

建設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增強“造血”能力

醫療服務的改善,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幾年鎮衛生院進步很大,常規檢查和治療不出鎮就能做,方便多了!”採訪中,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幾名患者都這樣表示。

近年來,在醫聯體建設大格局下,舉措日益精細化。四川省著力推動片區內醫療衛生資源向中心鎮(副中心鎮)集中佈局、精準投放,力求將中心鎮(副中心鎮)衛生院建設為具有二級醫院水準的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

2022年7月15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聯合邛崍市相關醫聯體成員單位,舉行了第一批醫療衛生次中心對口支援簽約儀式,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正是此次簽約的兩家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之一。“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之所以能入選,是因為它滿足了區位、規模和醫療服務能力等三方面的要求。”成都市衛健委基層衛生處處長廖俊梅説。

“鄉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要同時解決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的問題。”廖俊梅説,在硬體投入上,“十三五”期間,成都實施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體提升工程,市、縣兩級投入29.95億元,進一步改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房屋建築條件,提高設施設備配置水準,美化服務環境。建成後的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必須配備急救型救護車、胃鏡、CT和全自動生化儀等設備。

“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能光靠醫聯體‘輸血’,還得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廖俊梅説,在軟體提升方面,除了醫聯體牽頭醫院向成員單位下派經驗豐富的高年資專家進行“傳幫帶”,更重要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聯合高校和三級醫院建好培訓基地,培養並吸引更多優質人才,提升醫療水準,為設置新的特色科室、拓展業務範圍打下基礎。

廖俊梅介紹,建成後的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將承擔片區醫療救治、急診急救、人才培訓、技術指導、公衛示範五大職能。“要讓當地群眾在罹患普通鄉鎮衛生院處理不了的疾病時,首選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就診。”廖俊梅説,這樣將大幅減輕老百姓跨級就醫帶來的經濟負擔。

此外,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還將承擔輻射帶動的職能,“根據當地的衛生規劃,一個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至少將帶動片區內3到4家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起到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的作用。”廖俊梅説。

迄今,四川醫聯體建設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實施以來試點縣的縣域內就診率達92.67%,群眾看病就醫逐漸穩定在縣域內,基本形成“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的格局。

群眾身邊就有醫保工作站,村裏就醫也能報銷

天台山鎮何場村衛生室醫生劉國才,當了一輩子鄉村醫生,對基層就醫情況瞭如指掌,這些年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裏。

“現在,不僅看病更近了,看病貴的問題也大大緩解。”劉國才説,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支援,開展藥品集採,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費用已經大幅降低。不僅如此,劉國才還在天台山鎮中心衛生院參加了關於遠端醫療的培訓,“這樣一來,村衛生室也能和大醫院建立遠端診療渠道。”

為了破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等問題,近年來,四川省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努力實現醫保服務網路全域覆蓋,醫保辦理“最後一公里”被打通。

“以前在村衛生室看病,得自己掏錢,報銷不了;現在哪怕得個感冒,在衛生室都能直接刷卡報銷,太方便了。”邛崍市天台山鎮高興村村民郝女士告訴我們,最近,村裏的衛生室完成了標準化建設,並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鄉親們在家門口就醫也能報銷。“結算時自動扣除醫保報銷的部分,只需要支付自費部分就行。”郝女士説。

最近,75歲的天台山鎮居民何中華在鎮中心衛生院住院治療,醫療費總額為2423元,個人僅支付了511元,其餘的都由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

如今,四川省行政村(社區)共有30萬名網格員,為轄區參保群眾提供城鄉居民參保登記、參保資訊查詢、參保資訊變更、異地就醫備案等高頻事項辦理,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省、市、縣、鄉、村的醫保服務網路。

截至目前,四川省99%以上的鄉鎮(街道)設立了醫保服務窗口,部分鄉鎮還設立了醫保服務中心,99%以上的村(社區)提供醫保幫辦代辦服務。各地醫保部門充分借助銀行、保險公司、兩定機構等第三方力量,合作建設一體化醫保服務網點,打造群眾身邊的醫保工作站,目前全省已建成800余個“醫保+”一體化服務網點,構建起群眾“就近能辦、多點可辦、少跑快辦”的15分鍾醫保服務圈。記者 宋豪新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山溝溝裏有個“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