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運動場地建到群眾身邊(健身新視野)
核心閱讀
近年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群眾健身熱情不斷高漲。安徽、廣西、甘肅以解決“健身去哪兒”為開展群眾體育工作的突破口,加大體育場地及設施建設,打通群眾健身的“最後一公里”,拓展全民健身空間。
推動學校運動場地對社會開放,實現體育設施資源共用;利用城市閒置地塊增設體育設施,打造“15分鐘健身圈”;建設便民的公共體育場館,提升服務水準……近年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群眾健身熱情不斷高漲,參與健身鍛鍊的人越來越多,解決健身場地短缺、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成為當務之急,解決“健身去哪兒”成為開展群眾體育工作的突破口。
推動場地開放
實現資源共用
吃過晚飯,市民馬曉輝換好運動鞋,出門鍛鍊。自去年夏天,安徽宣城寧國市開發區實驗學校對體育場地實施改造後,家住附近的馬曉輝去學校健身的次數明顯增多。
正值學校運動場地對外開放的時間,馬曉輝在側門前掃碼登記後進入校園,稍作熱身,便繞著塑膠跑道開始慢跑。一旁的籃球場上,年輕人滿場飛奔,大汗淋漓;乒乓球臺前,市民揮拍鍛鍊,大顯身手。
為更好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2022年,宣城8所學校體育場地嘗試向社會開放。有的學校在操場旁增開側門,在教學區設置屏障,通過“一場兩門、早晚兩開”進行改造,既確保教學秩序不受干擾,又提高了體育設施的使用效率;有的學校則在運動區域與教學區域之間增加管理人員,課餘時間對外開放,週末和寒暑假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周邊居民多,每天都有不少人來這裡鍛鍊。”寧國市開發區實驗學校校長陳傑説,“現在學校體育場地18時至20時對外開放,看到大家健身熱情高漲,我們正考慮夏季延長開放時間。”
據介紹,為進一步實現學校體育設施資源共用,今年宣城將有12所城區學校實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向社會開放,20所學校實行體育場地假期和週末有序向社會開放。
市民不僅可以走進校園體育場地鍛鍊身體,也能在社會體育場館享受運動快樂。針對特定人群、特定時段,宣城部分體育場館實行免費、低收費,涉及場館能耗、維修、物業管理等費用,由各級政府補助。每週一至週五9時至12時,宣城市體育館的籃球館、羽毛球館等免費開放,這讓市民劉劍很高興。“我經常和朋友相約打羽毛球,每週至少去兩三次。要是能趕上體育館的免費開放時段,一年下來可以省不少錢。”劉劍説。
用好閒置地塊
拓展健身空間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自從柳柴動力公司生産基地搬遷後,原組裝車間的廠房長期閒置。2022年10月,廣西健帥體育文化有限公司將廠房改造成柳才運動中心,向周邊居民開放。經常來此鍛鍊的市民徐紅説:“老廠房變身鍛鍊地,舊時光追上新潮流。”
自退休後,“健身去哪兒”成為困擾徐紅的難題。“以前想訂個運動場地並不容易,大型體育場館人多,距離又遠。”徐紅説,“現在選擇多了,也更方便了。從我住的地方騎車到柳才運動中心,也就10分鐘。”
健身感受如何?徐紅挺滿意:“這裡的服務很不錯。”最近她正在學習乒乓球,跟著運動中心的教練練起了反手攻球:肘部架起、胸前擊球,向前、向右揮拍。柳才運動中心平均每天吸引300名周邊市民來此鍛鍊,覆蓋各個年齡段。
2020年,《柳州市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發佈。根據《規劃》,柳州市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便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健身圈”。柳州市體育局體育産業科科長梁鵬説:“我們把廢棄廠房、橋下空間、濱江灘塗等城市空閒場地改造成體育運動場所,把運動健身設施建到群眾身邊。”
桂柳路新建的“口袋公園”樂善園離徐紅家不遠,也是她常去的“打卡地”。“去年這裡栽種了綠植,增設健身步道、象棋桌和休閒椅,人氣逐漸旺起來。”類似的“口袋公園”,2022年柳州市共改造了5個。在改造過程中,注重保護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樹老樹,優先選用鄉土植物,既保留了原有風貌、留住了城市記憶,也為市民提供了健身鍛鍊的新場所。
“2022年,柳州市已基本實現中心城區範圍內‘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0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6.32%。今年,我們仍將繼續加強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增添更多市民身邊的健身場地,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梁鵬説。
建設專業場館
提升服務水準
跑動積極,運球、上籃技術嫺熟,年過花甲的喬國金,在籃球場上活力滿滿。
喬國金家住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南龍鎮王閩家村,年輕時就愛打籃球。幾年前,喬國金退休後回到家鄉,發現村子附近蓋起了體育館。“身邊就有了室內籃球場,關鍵打球還免費!”從那以後,每天早上,喬國金都準時來到臨夏奧體中心體育館,打上兩小時籃球,“有了運動場地之後,我們還組建了老年籃球隊,現在已有60名隊員。”
“臨夏奧體中心由體育館和體育場組成,201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臨夏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李艷芳介紹,體育館佔地3.2萬平方米,分為主、副兩個館,主館以舉行籃球比賽為主,副館則設置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種項目場地,滿足了群眾不同的運動需求。“場館建成後,每年大約接待群眾20萬人次。”李艷芳説。
副館的乒乓球場地內,一場激烈的比拼正在進行,市民齊佔芳拉出一道漂亮弧線,拿下一分,贏得一片叫好聲。“這裡設施齊全專業,環境也好,還免費供應熱水。”齊佔芳對體育館的服務很滿意。工作之餘,她常來這裡打乒乓球,與球友切磋交流,收穫了健康和快樂。
“為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全州先後建成大型體育場館15個、健身步道14條、多功能運動場17個、鄉鎮全民健身中心103個,村級健身場地覆蓋率達到80%。”臨夏回族自治州體育局局長馬建霖説,同時還鼓勵社會力量利用閒置廠房改建民營籃球館17個。
廣河縣黑7籃球館最多可容納2000人觀看比賽,場館內更衣室、淋浴室、衛生間一應俱全,冬天開放暖氣,舒適便利。廣河縣籃球氛圍濃厚,村村都有籃球隊,群眾對專業籃場館的需求旺盛。“打一次球,成人8元,學生5元,時間不限。”球館創始人馬成偉説。群眾打得起、球館能盈利,從而推動服務升級,形成良性迴圈。
“如今,全民健身蓬勃開展,需要更多面向大眾、優質高效的體育設施。”馬建霖説,下一步,臨夏回族自治州將積極謀劃建設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多功能運動場等群眾身邊的場地設施,提升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水準。記者 遊 儀 張雲河 王錦濤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把運動場地建到群眾身邊(健身新視野))